聚焦台球业余赛场教练群 丁俊晖启蒙老师严厉出高徒
本报记者 冯笑
74岁“老法师” 强身健体就靠斯诺克(微博)
在常人眼中,74岁该是享清福的年纪,但胡恃曾老先生的行程却因为斯诺克异常忙碌。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的俱乐部超级联赛,被上海吴淞街道太子队聘为教练的他每周三、周六都要率队参赛,八个赛点分散在上海东南西北各个角落,胡老也得跟着球队到处跑。哪怕是在主场,从他家搭乘轻轨到位于宝山区的太子桌球馆也得1个多小时的路程。
“除了比赛,周一要去宝钢上课,周二和以前的几个老朋友约着一块打球,周四、周五自己会去球房转转,”一个礼拜也只剩周日这一天留给自己安排,这便是胡老退休之后的生活。
胡老先生与斯诺克结缘要追溯到1953年,当时他还是圣约翰青年中学(现和平中学)的一名学生,借着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充裕的机会,就这么机缘巧合地接触到了斯诺克。“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主要涉及力学分析,其实斯诺克也是力学范畴,要打好球还得从这些理论开始。”用不了多久,胡老就对斯诺克入了迷,久而久之变成了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1986年胡老先生在厂里组建了一支斯诺克球队,随后在上海市赢得冠军。成绩越来越好,胡老在圈内的威望也是水涨船高,中国斯诺克国家队组建之后,他便成了主教练的最佳人选。
1997年,胡老最后一次以球员的身份参加全国比赛,之后便正式转型成为一名斯诺克教练。那一年他57岁,是全国赛年龄最大的参赛者,结果照样拿了个第三名。一晃近二十年,胡恃曾被晚辈们称为“老法师”。教球十多年,胡老带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与此同时他还为斯诺克特色学校回民中学编写教材。只是年龄上去了,精力不比过去,再加上视力退化要示范动作也不容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眼高手低”。可即便如此,生活中就是离不了斯诺克。所以7岁的小孩胡老也是手把手教,而在老年大学的斯诺克班,他所遇到的学生几乎都是同龄人,班里头70多岁有好几个,“给老年人上课难度肯定更高一些。毕竟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学方法、内容肯定不一样,主要以兴趣为主,不像年轻人是为了提高球技。”不过自己打了近六十年的斯诺克,胡老先生说只要看看他硬朗的身板就能知道这项运动强身健体的功效,“尤其是老年朋友,通过斯诺克锻炼身体特别好。打球要动脑,还需要身体的协调,光是绕着球桌走上那么多圈就已经是一种锻炼。”
李忠,丁俊晖(微博)的启蒙老师
一个多星期前,李忠用一根球杆给自己的徒弟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这位已经告别赛场十多年的斯诺克教练轰出了单杆147分,让在场那群初出茅庐的小球员惊叹而又羡慕。
在丁俊晖台球俱乐部,李忠一共带着9名球员,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年长一点的就数眼下新生代里头炙手可热的鲁宁(微博)。其实主动找上门拜师的小孩特别多,可李忠从不轻易招徒弟,“好多家长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送过来。可这不是钱的问题,教练更不能以谋利为出发点。关键要看孩子到底能不能行,要是真不适合打球,送来也是白搭。”当年丁俊晖跟着父亲丁文均来到上海,最开始就是拜在李忠门下,当时他对于9岁的小晖留下的第一印象还只是“有灵气”,结果练完一个月李忠就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小晖以前特别努力,只要我不喊停,他就可以一直练下去。不管是练到晚上几点,我不停他就继续练,那会儿我就看出来他是真心喜欢。”
直到现在,李忠都会把丁俊晖当年勤学苦练的小段子讲给徒弟们听,让他们也跟着师哥学,“和小晖当年比现在的小孩差距不小,尤其是主观意识方面,都还不太自觉。”
毕竟还是十多岁的孩子,性格各不相同,李忠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化,根据小球员各自的风格因人而异,但该严厉的时候绝不手软。“按照我的规定,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练球,他们必须8点钟就在球房集合,15分钟热身、10分钟收拾台尼,谁迟到就处罚谁,”孩子们也都知道在李叔这儿没有半点情面可讲,有一回9个人集体迟到,结果一上午都在墙角罚站,谁都没让练,“罚完之后我也会跟他们讲道理,要让他们明白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打球。孩子小就需要沟通,作为教练你得明白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才能知道他们手上的毛病出在哪儿。”1999年之后李忠再也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可如今为做出表率,他还坚持着每周三次体能训练,陪着孩子们跑步,每一次至少7公里,跑完全程起码45分钟。
“在我这儿训练是赏罚分明。只要他们练得好,隔三差五我就会带着他们出去玩一玩,或者大家一块吃顿饭,”也就十多天前,李忠自掏腰包请孩子们在五星级酒店搓了一顿,当然在餐桌上大伙也得守规矩。“我或者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长辈不动筷,他们也不能先动筷。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球要打得好,首先做人要做好。”所以除了教球,李忠一直强调要让这群专心练球的孩子多接触、多了解社会,劝他们多读点书,有条件的话还是请家教,学习不能落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多学点这个对于打斯诺克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教练只能算是李忠的兼职,丁俊晖的台球俱乐部都是他帮忙打理。虽说球房的运营已经进入正轨,可琐碎的事情还是不少,李忠说之所以坚持带着这群小孩就是想再能出一两个像小晖那样的顶尖中国球手,“我常和他们说,现在是李叔带着你们下馆子,希望过个三五年就是你们领着李叔去!”
“斯诺克强调基本功,上海小孩打球的太少”
人到中年,许家华也不曾想到自己依然能够在钟爱的斯诺克球桌上有所贡献,“现在有那么多人找我教球让我觉得自己当年下的那些功夫没白费,既骄傲又荣幸。”
从1989年接触斯诺克算起,许家华的球龄超过二十年,只是这当中却有一段长达十年的空白期。“1999年的时候上海斯诺克市场不像过去那么热闹了,比赛少、奖金也跟不上。”那一阵是彻底觉得没意思,许家华便下了决心从此远离斯诺克,杆儿也不碰,比赛不看,球房更是远离,一戒就是整整十年。
“说起来还得感谢丁俊晖,是他把上海的斯诺克市场又重新带动起来,”2009年球市又火了,许家华不少圈子里的老朋友都开起了球房,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就有了重新回来的念头,“再加上最近几年上海台球协会确实下了功夫,这一次的超级联赛虽然是刚刚起步,但是对于上海斯诺克的发展绝对是好事。”
这一次,许家华是以星伟俱乐部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赛。平时,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在星伟教球,向他拜师学艺的有不少是零基础的初学者,但更多的是具备一定水平、力求更进一步的资深斯诺克爱好者。遇到学生多了,许家华也总结出当下业余选手普遍存在的通病,“最大的问题还是姿势不标准。斯诺克最强调的还是基本功,史蒂夫·戴维斯能够长久地保持状态还不是因为基础扎实。你这功架都摆不好,就好比枪没有摆正,送出去的子弹又怎么会直?”可正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启蒙训练,不少业余选手在练球初期往往会忽略基本功,等找到许老师指点的时候,要再改就不那么容易了,“也许刚开始他们都愿意纠正错误的姿势,但未必能持之以恒。毕竟这个过程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且在修正初期势必会影响到本来的球技发挥。”
指点过不少学生,球技出挑的也不少,可令许家华颇为沮丧的是这里头真正来自于上海本土的球手却没有。“因为上海人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斯诺克长久以来都是这儿的传统,”90年代初上海的球房清一色都是英国莱利斯诺克球桌,几乎看不到美式球桌,那时候许家华代表机电局参加团体比赛,一连十年蝉联市团体冠军,而当时上海斯诺克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具竞争力,“现在不一样了,上海小孩打球的太少。归根结底是斯诺克的推广还要加强。不一定非要以职业化为目标,可以从社区开始,让男女老少都拿起球杆试一试,走进球房看一看,就像大家都玩乒乓球(微博)一样。”
过去台球房曾一度被视作不良场所,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其敬而远之,尤其是青少年。随着时代变迁,许家华觉得这种状况早已成为过去式,固有的偏见也应当被抛弃,“老百姓生活水平上去了,球房的环境也在变化。至少在我们星伟,来打球的都是白领。家长更是应该放心大胆地把孩子送进球房,一旦他们迷上了斯诺克,也就不会整天捧着电脑上网,球房才是真正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