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传统校巨鹿第一小学 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下午3点,上海南昌路近陕西南路的拐角处格外热闹,像每所小学放学时一样,一大批家长正在这里守候。学校的操场上,很多孩子正在上体育课,追跑打闹的孩子们胆子不小,跟刚从办公室走出来的陆华副校长开着玩笑。陆校长主管乒乓球,而这里正是南昌路366号——乒乓球传统校巨鹿路第一小学。
“我1976年进巨一小学,当时这里的乒乓球已经很有名气。巨一小学是1959年开始搞乒乓球队的,当时的校长是郭锡惠,一直到现在的校长楼海凤已经换了六届,一直坚持以乒乓球为特色教学,因为乒乓球代表着巨一小学的历史,也给学校带来过无数的光荣。”陆校长这样介绍自己奋斗了35年的巨一小学,“1959年小学还是在弄堂里的学校,巨鹿路近成都路拐角处,有一幢三层楼的洋房,那时候小学就在洋房里面,现在那片校址已经变成延中绿地了。”
1959年,因为学校要开展体育运动,在那样狭窄的弄堂里,郭锡惠校长想到了“用地面积”不大的乒乓球项目。从此,著名的巨一小学乒乓球“五块板”之路开启了。学生们在菜板、门板、铺板、地板、洗衣板上起步,在学校及周边的弄堂开始了普及性的乒乓球课余活动。巨鹿路当时也是马路菜场,街边都是两个凳子中间架起一个长板,早晨在板子上卖菜,到一定时间就要撤摊。学校要求他们不要拆,在菜板中间再架一个竹竿,就可以做球桌了,当时的学生很多都在弄堂里的菜摊上打球。
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成立了乒乓球队,在当时仅有的一副乒乓球桌上进行课余乒乓球训练。学校的风气就变成了大家都想进校队,因为校队有正规的球台用,水平低一些的只能在菜市场打。
当时学校的乒乓球教练是纪大成老师,男女队都带,渐渐地巨一小学的乒乓球队在上海本地的比赛中能获得一些好成绩,但真正成绩上的突破,是在1962年柯元炘老师调来学校以后。柯元炘是郭锡惠校长特意从其他学校借调过来的,因为他非常喜欢乒乓球,巨一小学的学生们又离不开乒乓球。柯老师来了之后巨一小学实现了男女队分开练,柯老师管男队,纪老师负责女队。在二人的共同带队下,1964年,巨一小学的男女队在上海市都获得了冠军,获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当时《人民画报》海外版曾以“草窝里飞出金凤凰”为题,报道了巨鹿路第一小学开展学生乒乓球活动的情况。
同年,学校被上海市卢湾区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70年代又被首批命名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此后,巨一小学曾先后20多次被评为全国、市和区的体育先进单位,校乒乓队曾多次受到宋庆龄、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在历年的全国性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先后20多次荣获男女团体冠军,近20次单打冠军;在市级比赛中获团体冠军70余次,单打冠军40余次。输送到国家队10人,上海市队近50人,其他省市队18人,市少体校达百余人,因此被誉为“乒乓球运动的摇篮”。
学校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乒乓球训练条件也渐渐得到改善。“1976年我进巨一小学的时候,训练还在那个三层楼的洋房里,只是球台增加到了5张,一层楼全部变成乒乓房。因为它是一间间的洋房,有一间像客厅一样的房间放了两张,旁边每间放一张,一共5张。”陆校长说,到如今学校已经有了场馆设施一流的三层楼乒乓球馆,共计630平方米,放置了21张乒乓球台,校队人数也从当年的不到40人,增长到90人左右。
2000年,巨一小学荣获“上海市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特殊贡献奖一等奖”。
2001年,巨一小学与卢湾区少体校乒乓球队进行了“体教结合”,原少体校的4位乒乓球教练员和本校的3位体育教师组成了以柯元炘为主教练的教练队伍。从此学校可向全国、上海市及海外招收有乒乓球特长的学生。
看似风光的巨一小学其实也碰到过很多困难,巨一小学所在的卢湾区面积比较小,又属于市政建设规划中的“人口导出”区,所以现在本区的孩子是逐年减少,学校的招生曾一度成为难题。虽然现在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但依然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上海本地的孩子,愿意打乒乓球的很少。不是不爱打,而是乒乓球道路上人才太多,要打出上海非常困难,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好好学习。
“现在我们打球很好的孩子,外省市的居多。外省市占的比例高,就牵扯到以后的输送问题,上海专业队要看孩子户口在哪。往往打得好的学生,体工队要不了,他就只能回到自己省里,进省队了。那么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帮人家代加工了,人才就没有了。”陆校长说,虽然如此,但学校走乒乓球特色这条道路依然在坚持,现在学校五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乒乓球班,即使是普通班的同学也有乒乓球体育课,学校里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会打球。只是学校一直延续的6点半早训时间现在不能执行了,因为孩子来自学校各个区甚至外省,住得离学校太远。
巨一小学算是开展体教结合较早的学校,陆校长说,在这里体教结合开展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坚持自己培养。“现在是少体校来问我要人,不是我硬要给你。不管外面体制怎么变化,我这里面体制始终是这样在转,年年有人出来,源源不断,年年都有人才。”陆校长说起现在学校的运转非常自豪。
下课铃声打响,学生们呼啦啦跑出校园,门外的家长拉过自己的孩子聊着一天在学校里的趣事,学校的职工还是用大水管子冲洗操场,乒乓球房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训练课已经开始。听着孩子们高八度的欢笑声,走在校园里的记者回头,乒乓球馆金色的大字跃入眼帘,突然感觉到乒乓球之于巨鹿路一小,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是很多孩子未来的梦。
链接1:
巨鹿路第一小学的“巨人”——柯元炘
柯元炘:1978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
1987年、1993年、2001年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卢湾区拔尖人才
1999年荣获上海市园丁奖
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功臣
上海市卢湾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座右铭:一切成功全靠一股不屈服的信心支持,只要脚踏实地艰苦磨练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乒乓球馆里几个孩子跟着教练练球,小孩们拿乒乓球当做游戏道具,两人一组玩得来劲,连捡球都是在木地板上爬来爬去,边捡边玩特别开心。其中一个小孩动作特别标准,带着眼镜,穿着专业的小球衣,训练得一脸认真。他叫冯逸豪,他爸爸是前国手冯喆,同样毕业于巨一小学。
冯喆的小学乒乓球老师也是柯元炘。继1971年纪大成调走后,柯老师一直在巨一小学带乒乓球队直到2008年退休,如今仍被学校返聘执教,现在仍然是巨一小学的招牌,不仅仅因为他培养了陆元盛、黄锡萍、何智丽、仇晨燕、唐薇依、井浚泓、冯喆等一大批明星,也不仅仅是他因教育工作中的出色成绩而获得的那些头衔,而是因为他在巨一小学的乒乓球教室一呆就是49个年头,不论慕名而来的学生有多少,他始终做着一位普通乒乓球教师该做的一切工作。
陆校长认为柯老师最大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柯老师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带小孩打球经常要放弃休息时间,真的要把几乎全部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他从早上6点半到学校就进乒乓馆训练,中间队员们上课,柯老师也要给其他学生上体育课,晚上一直要训练到9点钟,才离开学校回家,有报道叫他“三黑老师”——早上天黑出来,晚上天黑回家,他自己被晒得黑黑的。”柯老师一直在坚持,虽然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待遇不高,家里不富裕,孩子也小,但出于对乒乓球的一份热爱,他坚持。
柯老师的工作状态,文汇报曾经这样描述过——当年柯元炘恋爱时,永远只看每天晚上8点放映的第4场电影,因为只有这时他才能离开乒乓球桌和他的孩子们,柯元炘看电影一般看不到结局,影片过半时,疲劳的他总会忍不住沉沉睡去。对孩子们处处关怀的柯元炘,自己却是一位不那么称职的父亲,儿子出生时,柯元炘还在带队训练,直到3天后,校领导陪着他一同去医院,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你和领导一样忙”,爱人的这句话,让柯元炘至今很感慨。
柯老师在乒乓球教学中的付出还体现在钻研方面,对于孩子的教学,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其实不好掌握,但柯老师可以准确把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小孩的性格,一二年级先从培养兴趣教起,让孩子们觉得好玩,三四年级开始打基础,四五年级的孩子要想打成绩,就要有属于自己的绝活。每个队员的特长、性格,柯老师都如数家珍,一一记在心里。“我举不出柯老师对我好的具体事例,就是人特别好,从各个方面都特别关心我,了解我。”柯老师的学生、前亚洲冠军唐薇依说。
由于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让柯老师练就一双法眼,学生家长都说,只要柯老师扫一眼,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块打球的料,当年的小个子陆元盛就是个好例子。当时还在念三年级的陆元盛与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比赛,对方欺负他人小个矮,放个近网短球。没想到,陆元盛一下蹿上球台扣球。柯老师认准了这个机敏果敢的孩子,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灵敏是打乒乓球小孩的必备要素,现在,柯老师和陆校长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挑苗子,看到机灵的小孩,就发一张学校的“传单”给孩子家长,免费开展兴趣班。
“现在等人才是等不来的。就连少体校也是下到我们这里找苗子,我们也一样,得下去找。现在的孩子能选择的项目太多了,而且现在家长都听孩子的,孩子说我要这个,家长就报名了,他要是说我不要打乒乓球的,你就完了。原来七八十年代,孩子都是家长盯着,你不打也要打,你不打的话,会揍你,都是因为家长很爱好乒乓球,孩子就去打。”
陆校长说,现在家长的观念和过去完全反过来,所以学校要做到选材准,还要有人培养孩子的兴趣,柯老师就是这样的伯乐。“原来少体校是有津贴的,那时候津贴不得了,每天就是一块钱营养费,一个月30,不得了的事情啊。有时候家长就是为了这个营养费,能到少体校训练,是很高兴的。何智丽就是柯老师发现的人才,进少体校后被退回来,几上几下,柯老师一直看好她,没放弃过培养。”
冯喆当年算是慕柯老师的名而来,他家本不住在卢湾区,如今在上海“东方绿舟”担任女队主教练的他也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柯老师手下学习,这是一种传承,而这种传承的基础是对柯元炘的信任。
巨一小学每年5月会搞一个亲子乒乓球比赛,在这个比赛中,会找到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孩子因为乒乓球打得好,家人也都跟着打球,带动了一大家子来参加比赛,成绩越好打得越来劲;也有的家庭因为父亲就是柯老师的学生,孩子也送到这里来,父子俩一起上阵参加比赛,师出同门。看来,像冯喆这样,心中有一份情结系在巨一小学的人,不在少数。
柯元炘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也许在某些价值取向上,人们和过去不同了,但我觉得,让孩子们爱上国球,让国球在孩子中间普及,这个事业没有时代性。”
普及国球,他做到了,并仍在坚持。
链接2:巨鹿路第一小学名将表
输送国家队(10人)
黄锡萍(女)、陆元盛、 李小萍(女)、仇晨燕(女)、何智丽(女)、井浚泓(女)、唐薇依(女)、冯喆、董崎珉、鞠连华(女)
输送上海市专业队(49人)
钱金鑫、吴新民、乐强、黄锡萍(女)、严惠英(女)、李小萍(女)、仇晨燕(女)、陆元盛、何智丽(女)、井浚泓(女)、唐薇依(女)、金振华、周莺(女)、陈玉涛、吴颍杰、李茹瑾(女)、邵宇、虞枫、冯喆、柳延衡、董琦珉、陈怡(女)、朱静怡(女)、余芝芬(女)、王炼(女)、褚琪(女)、邵俪茹(女)、蒋峰、张俊(女)、田璐(女)、鞠连华(女)、孙洁(女)、兰蔚、冯译靖、薛锦军、房征珍(女)、吴静宜(女)、郭玺琳(女)、高欣、张一博、童本俊、王耀俊、李程鹏、唐丽颖(女)、宋佳琦(女)、乐丽敏(女)、钟蓉莹(女)、沈艳雯(女)、王大琴(女)
输送其它省队及专业队(18人)
吴民民、吴燕雯(女)、张迪兰(女)、包帜远、伍时宝(女)、吴佳蓬、李家衡、翟英男(女)、严惠英(女)、陈敏娟(女)、潘岐(女)、朱培芬(女)、俞元诚、沙洁(女)、顾虹、施惠君(女)、张毅、方子敏
送市中心体校与区少体校(200余人)
(文/陈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