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运动猝死频发 这种心脏救命神器必须普及了

澎湃新闻

关注

8月29日,前甲A上海中远俱乐部总经理王国林踢球时突然倒地失去意识,不幸离世。

消息传出后,在哀悼之余,部分网友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心脏骤停的急救设备和措施的问题:

如果中国的公共运动场所都能拥有AED(自动心脏体外除颤器),悲剧是否会大大减少?

那么,现在AED在各大运动场合的普及率如何,普通大众是否能掌握AED救护使用呢?

有统计表明,心脏骤停患者中约85%—90%为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进行除颤。如果加上CPR(心肺复苏术),成功率就更高。

简而言之,AED能够在患者心脏骤停的短暂时间内起到抢救的作用,从而提升心脏复苏成功率。

AED在欧美发达国家,在最近10多年中普及非常快。在许多地方,AED像“消防栓”一样的存在。

在美国,在公众场所、博物馆、学校、甚至小型健身房,一般都配备AED。所有州还以立法形式规定了AED的配备,有些州具体到多少面积必须配备AED。

日本在公众场所AED的普及率从2004年之后提高很快,有资料说2013年就达到30万台。

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的马拉松赛事中,AED成功急救10多例倒地和心脏骤停跑者。

那么,是否投入设备,AED大面积铺开,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心脏骤停问题了呢?其实还远远不够。

至少需要在颁布法规、普及观念、专业培训、设立标准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的努力,才可以把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脏复苏成功率提高。

第一是颁布法规。

这其实就是把AED纳入地方条例。这样,从资金来源、设备投入方面有了基本的保证。此外,施救者也有了一定的免责保证。

目前上海、北京、宁波、杭州、南京、深圳六座城市出台纳入地方法规条例,鼓励、保护一些见义勇为的的行为,打消了公众不敢施救的疑虑。如《宁波市文明促进条例》第十七条明确提出了鼓励公民对需要急救的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呼救,并提供必要帮助。

日本也规定没有医生资质的普通民众,也可以进行AED施救,即使施救失败,也不用承担责任。

有资料表明,即使所有条件都具备,心脏骤停患者心脏复苏的成功率也不到一半(有资料说是10%)。但是如果仅仅靠医生,那么许多心脏骤停患者在“黄金4分钟”之中是等不来医生的。

第二是普及观念。

也就是在公众中,普及AED是“惠及所有公民”的观念。

其实AED使用早期比较频繁的是国际导游,因为导游要面对游客。事实上,许多人自身并不清楚自己的心脏是否有问题,或者在什么情况下被诱发,出现心脏骤停。

随着这种AED惠及所有人观念的深入,AED自然而然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公众场所中推开。换句话说,有了观念的普及,设备的普及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是专业培训。

AED设备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会使用AED的人。

有了设备,没有会用设备的人,还是白搭,这就需要对公众进行专业的培训了。

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邀请专业的公司、机构进行培训,如美国心脏协会的公众急救志愿者(AHA)证书等等,对急救跑者、医疗服务者进行4-8小时的操作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关证书。

这种培训还需要定期进行,因为急救的AED设备在更新、急救的流程、要求等知识点也在更新,因而,这种培训其实工作量还挺大,即使拥有证书的公众,也需要定期回炉进行再培训。

在学校中,其实需要对部分老师,如体育老师,定期培训。在青少年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日本学校,AED培训纳入教学之中。杭州已有中学开始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全员培训。

第四是设立标准。

早期AED设备主要来自法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未来如果我国的AED发展进入快车道,那么设备的批量生产就迫在眉睫,可以想见,国内的生产企业会迎头赶上。

那么,AED设备的国家标准;AED维护、使用、定期检查的标准也需要出台。在多少面积场所、多少人口的场所、配备多少数量的AED,都要有一定的标准。

即使小小的AED设备的放置要求也需要明确,如指示要清晰、醒目,甚至还可以利用手机APP软件进行附近AED位置的搜索。

可以预见,AED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的问题,背后的配套和教学服务,才是挽回生命的重中之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