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英超

广州小学生踢球猝死 又给了足球操存在的理由

新浪体育

关注

最近,广州发生了一起小学生足球比赛猝死事件,事后出事学生家长起诉了校方。

据报道,这名三年级的学生在无对抗情况下摔倒在地,后经抢救后身亡。学生家长事后拿到了监控录像,反复观看,认为校方存在一定责任。

首先,家长觉得学校方面抢救不及时。因为通过录像,可以看到当时在场的裁判在学生倒地后查看了一会儿,但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而随后其他过来查看的教师,也过了1分钟才派人去叫校医。而等到校医与他们会合,已过去了4-5分钟,校医对倒地学生先进行约一分钟的查抄,随后对孩子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式的心肺复苏。而救护车在事发约半个小时后赶到。

另外,学校最近新购买了AED除颤仪却在这次事件中没有使用,校方的回应是:“除颤仪我本身可能用的不太熟练,人工呼吸这一方面我好一点。我不熟悉除颤仪,也没法随便用它。”

家长认为学校组织比赛没有做好预防措施,没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决定向法院起诉,追究学校责任。

关于这次事件本身校方究竟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我们不做讨论,需要关注的是事件带来的后续影响。这是国内第一次听说有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足球活动中猝死,虽然是极个别事件,但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家长还起诉追究了校方责任。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考虑的是保障孩子的安全,比如督促学校完善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医疗团队的建设等等。而站在学校的角度上,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避免对学生、学校都造成损失。

最完满的办法,就是学校在管理上加大力度,组织赛事就有配套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但这有些理想化。究竟该如何根除这类事件呢?那学校想:以后再也不组织激烈运动的赛事就好了。

这种因噎废食,一刀切掉学生体育活动的例子很多。比如,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曾经取消运动会的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原因是学生认为长跑“脱离群众”,校方认为“学生体质不达标,上场会有危险”。这释放了一种消极的信号: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已被接受,教育者们选择逃避和妥协。

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家长与学校的纠纷不断。学校也很难面面俱到,保证所有学生在学校监督范围内不会发生任何意外。教师们更是如履薄冰,生怕学生出事。那就只好减少学生的室外活动,把他们圈养起来,这一点很多人上学时应该都有过体会。

2018年,上海一所中学的体育课上一名学生在踢球时受伤,A在抢球时与B相撞后倒地,右锁骨中段骨折。A的家长将B的家长和学校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近16万元。法院终审裁定学校承担三分之一的责任,剩下由A自行承担。

这个判决让不少体育老师委屈:学校为什么要为这种意外伤害担责?这么一来校园体育还怎么搞?的确,在体育课上,老师们都会嘱咐:不要打架,不能铲球,动作小点……做到这些,就已经尽到了责任,学生的碰撞发生在一瞬间,老师来不及阻止。如此还要担责,那真是躺着也中枪了。

校园安全事故无法完全避免,于是学校以逃避的姿态面对问题。圈养学生,这是在家长、社会等多重压力下所出的下策。当然,学校不是无辜的,他们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至少要保证医疗团队的专业性和警惕意识。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多方的理解和努力,不然学校就只能带学生们做做人畜无害的足球操了。

难怪足球操能拿到科研经费,它既应付了上面的压力,又解决了下面的后顾之忧,确实是符合国情的一项“伟大”发明。

想起我在中学时候的事:学校本来给我们组织了班赛,但有一个人在比赛中骨折,家长来学校追责,他们之间如何解决的我不知道,只是学校把球赛叫停了。我们去抗议、求了好几次,教导主任都不同意比赛继续办下去。最后我们自发组织,又踢了起来。后来几乎每天中午比赛的时候,教导主任都会出现在操场上,但他没有把我们轰散,而是每次在边上看到比赛结束,就默默走掉了。学校并不是不想让学生踢球。

(简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