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蝴蝶陈露:从未离开过花滑 退役20年深耕产业
陈露作为中国花样滑冰在国际赛场获得突破的第一人,用两枚冬奥会奖牌和一枚世锦赛金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花滑运动员的风采。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刚满18岁的陈露获得一枚铜牌,这是中国第一枚冬奥会花样滑冰奖牌。一年后的英国花样滑冰世锦赛,陈露又成为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由于陈露的英文名字是Lu Chen,那时她被西方媒体爱称为“Lulu”。
不过,陈露更喜欢是另一个称号——“冰蝴蝶”。1998年长野冬奥会,在《梁祝》的伴奏声中,身着黑色表演服的陈露婉若一只飘逸的蝴蝶翩翩起舞,演绎了流传百年的爱情悲剧。赛后,她跪在冰场上失声痛哭。凭着这段动人的表演,陈露获得“冰蝴蝶”的称号,也为中国再次获得冬奥奖牌。
那次比赛后,陈露离开赛场,但“冰蝴蝶”从未离开过花样滑冰。从花滑世界冠军转型为滑冰俱乐部经营者,为推动中国花滑运动不断作贡献。
破茧成蝶
陈露1976年生于一个体育世家,父亲曾是国家冰球队队长,母亲则是乒乓球运动员。在家庭的熏陶下,陈露4岁穿上冰鞋,开始在冰场上飞驰。然而,当时中国的花样滑冰还是一片空白,国际赛场一直由欧美占据统治地位。那时,国家花样滑冰队刚刚成立,陈露的父亲毅然将掌上明珠送进国家队。在国家队,陈露表现出过人的天赋,13岁便取得全国比赛冠军。1994年,陈露开始在世界大赛上崭露头角,先是获得冬奥会奖牌,接着又获得世锦赛金牌,她无疑是当时中国花样滑冰的领军者。
现实是残酷的,在接下来的1996—1997赛季,陈露竞技状态陷入低谷,尤其是1997年世锦赛只取得第25名,无缘直接入围奥运会。她一度想放弃,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让她坚持了下来,“我只想证明我还是我,我还能行。”1997年5月,在教练刘洪云的带领下,陈露开始为长野冬奥会进行最后备战,而当务之急是取得冬奥会资格。准备数月后,陈露在落选赛中以第一名,拿到冬奥会入场券。
长野冬奥会赛场,短节目后,陈露并没有显示出获得奖牌的绝对竞争力,在自由滑中,她选取《梁祝》的伴奏,几乎完美的诠释,让陈露将冬奥会铜牌揽入怀中。“冰蝴蝶”终于从巅峰到低谷再到成功的过程中化茧成蝶。
飞过沧海
1998年退役后,陈露去了美国,同一些世界顶级花样滑冰选手进行巡回表演。后来,她在美国开办了滑冰学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美国的她却一直心系祖国,希望有朝一日回到中国,为中国花样滑冰作贡献。
这个想法在陈露心里没有埋藏太久,2005年她来到深圳,开始冰雪项目培训、赛事和演出。2015年11月底,陈露离开深圳,来到北京开办冰场和滑冰俱乐部。蝴蝶飞不过沧海,可倔强的陈露偏要飞过去,可创业之路并不平坦。
相比南方,北京具有更好的冰雪运动基础,但市场竞争压力大。面对北京复杂的冰雪运动市场,以及那些早已开始冰雪市场探索的竞争对手,陈露进入市场较晚是其劣势。不过,她确定了自己的理念,即“专业、高端”。这里的专业不是指执教专业队,而是指专业的教学,专业的态度。“我想做自己的学校,做自己的标准,我有信心在北京把冰雪产业办起来。”陈露笃定地说。
陈露的信心来源于她的经营理念,“我相信口碑效应,对我们来说,客户体验非常重要。”陈露提到了一个只有在商品销售中才会提到的术语——客户体验。“我们要让每位冰雪爱好者对冰面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这就是我的主场。这样,才能把冰雪产业做起来,实现长久的发展。”
冰雪行业前期投资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但陈露对中国冰雪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国家政策的支持、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这些都将促使冰雪运动的推广和冰雪产业的发展。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希望有一天能把中国的冰雪产业做到像北美、加拿大那样,这是我的目标。”从专业运动员到创业者,转换了身份的“冰蝴蝶”带着她的倔强飞过沧海。
振翅高飞
当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陈露也在以自身的力量为北京冬奥会作贡献。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陈露冰场发起了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公益项目,让朝阳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力推冰雪运动全民化”是她的新目标。“我们要打消学习滑冰门槛很高的要求,其实滑冰入门很简单。”陈露说。
以自身的冰场和专业俱乐部为依托,开展多项冰雪运动进校园、冰雪运动进社区活动,“像我们成长的年代,如果想去滑冰,只有去省体校、市体校,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去学。”陈露说,“现在我们会根据资源上的优势,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参与进来,参与到冰雪运动中。”
作为曾经的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陈露对冰雪运动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她希望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更好地推广冰雪运动,也希望中国的冰雪运动能长久发展,振翅高飞。
(中国体育报 何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