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揭秘:从温哥华到平昌 见证四周跳火拼时代
四周跳(quadruple jump),花样滑冰难度最高的动作之一:选手在滑行中单脚起跳腾空而起,在空中旋转四圈即1440度后,再由单脚落冰。
六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美国选手莱萨切克在比赛中未使用四周跳最终赢得了奥运冠军,由此掀起一场空前讨论规模的“四周跳争议”,迫使国际滑联重新修订规则,提升四周跳基础分值,并为四周跳和三周跳设置不同的执行分,自那以后,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四周跳在男子冰坛的复苏。
很多人都曾表示,难忘现场看到一个四周跳的震撼——那充满着力量、速度和流畅美感、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动作。在刚刚过去的赛季,世界排名靠前的男单选手纷纷增加跳跃技术难度,一场场精彩又激烈的四周大战,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2011至2016年世锦赛的男单四周跳数据发现,这股“四周盛行”的大趋势得到了一组组数字的验证。
越来越多的Quad……
近年来,男子单人滑竞争程度加剧,越来越多的选手为了提高分数,开始在节目中加入四周跳。2011年莫斯科世锦赛,30名男单选手中有11人尝试了四周跳,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20人,增加了近一倍。
而从数量上看,2011到2016年,世锦赛男单比赛中出现的四周跳个数(存周降组的四周跳计入,但不含空周)逐年增加。2011世锦赛中有23个,2016世锦赛居然达到了49个,同样翻了一番。
四周跳既可以作为单跳,也可以在连跳组合中出现。上图显示,四周跳连跳(红色)的增长速度没有四周单跳(蓝色)快。比如,2016世锦赛男单四周跳数量较前一年猛增11个,其中多出的主要是四周单跳。
Top10选手跳四周厉害得多?
虽然四周跳数量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但统计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周跳成功率并没有得到提升。
下图红线上的数字为世锦赛上男单四周跳clean的概率,反映了平均水平。而蓝线数字是前10名选手的四周clean率。从数据可以看出,世锦赛上的四周跳整体clean率在50%上下波动。除了2015年的数字偏离较大,其余五年的数值均在50%附近。Top10选手clean一个四周跳的概率非常稳定地比平均水平高出8到9个百分点。
可见作为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动作,四周跳的失误率比其它动作高得多。即使对于一流选手,四周跳也是不易攻克的堡垒。2015、2016年两届世锦的四周跳整体clean比率明显下滑,Top10选手同样如此。
若想衡量四周跳的完成质量,执行分(GOE)是比赛中裁判打分的项目。譬如,一个漂亮的四周在收获基础分的同时,可以得到最多3分的GOE加分,而倘若选手在四周跳中失误跌倒,GOE便要扣掉4分。
近六年世锦赛四周跳单跳的平均GOE不仅年年为负,且呈下降趋势。
2015上海世锦赛中,所有四周单跳的平均GOE为-1.18,Top10选手为-1.09;2016波士顿世锦赛,平均GOE减分继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6赛季国际滑联修改了规则,四周跳GOE减分系数增大,一个失误的四周跳扣分较以往更多,这也是2016年四周GOE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
23岁=男单黄金年龄?
花样滑冰拥有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舞和队列滑等项目。通常来讲,不同项目选手的竞技巅峰期有所不同,业内普遍认为男单选手在22-24岁最容易出成绩——年富力强,技术表演均达成熟。
下面这张图统计了近六届世锦赛四周跳男单的年龄分布。2011年11位男单尝试四周跳,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2.6岁;而在2016年世锦赛,20位四周跳男单平均22.5岁,这个平均数值六年内惊人地接近,每年都在22、23岁左右,符合这个运动项目的年龄规律,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23岁男单“黄金年龄论”。
年纪最大的世锦赛四周跳男单都在28岁左右,分别是2011、2012年的Kevin van der Perren,2013年的Brian Joubert,2014年的Jeremy Abbott,2015年的Sergei Voronov和2016年的Alexei Bychenko。
而年纪最小的四周跳男单在17岁上下,分别是2011年的Artur Gachinsky,2012年的羽生结弦,2013年的Maxim Kovtun,2014年的闫涵,2015年的Nam Nguyen和2016年的金博洋。
领奖台之争
六年前的温哥华四周口水战中,有一句名言叫做“无四周不男人”。如今,没有四周跳的男单选手,很难在世锦赛上进入前10名。若想登上领奖台,更是需要不止一个四周跳。
下图统计了近六年世锦赛男单奖牌选手的四周跳完成数量。2011年男单冠军陈伟群,两套节目拥有3个四周跳;2016年冠军Fernandez在两套节目里跳了5个四周,铜牌得主金博洋更是完成了6个四周跳(短节目2个自由滑4个)。顶尖选手的难度比拼相当惨烈。
四周跳按照起跳姿势动作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类型,难度由简至繁依次为:4T(后外点冰四周)、4S(后内结环四周/萨霍夫四周)、4Lo(后外结环四周/鲁普四周)、4F(后内点冰四周/菲利普四周)、4Lz(勾手四周/四辣子)、4A(阿克塞尔四周/四周半跳)。
花滑规则规定,短节目中同一种四周跳只能出现1次,自由滑同一种四周跳最多出现2次(一次在单跳一次在连跳)。所以,若想增加四周跳的个数,仅会一种四周跳就不行了。那么,掌握多种四周一定是必须的?
接下来的这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5年,每年世锦赛都有两位男单能够完成两种四周跳;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一下子增加到5人,Top3选手均在其中。
对于准一流选手、世锦赛晋级自由滑的Top24来讲,学会更多种类的四周跳似乎并不是急需的,一套只拥有一种四周、且发挥完整的节目同样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分数。但对于想拼进Top5、瞄准领奖台的选手,只掌握一种四周跳的话,竞争力就显得不够厚实。
另一组数据还统计了“四周接三周”的出现次数。在现行规则下,虽然“4+3”连跳不如6.0规则时期那样“值钱”,但依然是一种难度的象征。
2015年世锦赛上使用“4+3”的选手明显增多,2016年更是有8位男单完成了“四周接三周”,其中金博洋的“4Lz+3T”为难度之最。
无论从尝试四周跳的人数、完成个数,还是四周跳的种类,乃至“4+3”的出现次数看,2016年世锦赛的跳跃难度都为男单史上之最。
距离2018年平昌冬奥会只剩两个赛季,不知将会有怎样的新跳跃难度诞生。
毫无疑问,我们正见证一个四周跳发展的黄金年代。
未来,顶尖选手能否个个保持健康?规则修订有没有可能对四周跳产生新影响?难度竞争已趋白热化,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quad battle”走向何方,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来源:花样滑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