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仪涵变身“麻辣教师” 蒋丞稷从执行者到协调者
在日前举行的2019年上海市优秀运动员退役仪式上,王仪涵、李晖和蒋丞稷等上海体坛名宿,通过视频等方式向后辈们送上祝福。尽管这些曾经的冠军早已与赛场挥手作别,“其实我们从未离开过体育。”从他们异口同声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依然与体育事业紧紧相连;退役后的生活,也因体育而更加丰富多彩。
王仪涵 “麻辣教师”沉稳耐心
运动员时期的王仪涵,是世界羽坛最能“磨”的选手之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曾让无数对手头疼。2018年退役后,这位前女单世界第一选择投身校园,在华东师范大学当起了“麻辣教师”。尽管身份变了,但那沉稳耐心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却并未改变。
王仪涵是自主择业担任教师的。“去年4月正式退役后,我花了一段时间整理和沉淀自己过去的人生轨迹,最终做出这个选择。”她坦言,虽然运动生涯告一段落,但羽毛球已经成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选择来到大学,既是对羽球情节的延续,也能为项目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及当老师最大的挑战,这位前世界冠军笑着说出了两个字——沟通。“我没有当教练的经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多少有些不适应,在语言表达和动作示范上都遇到过困难。”由于学生们大都是初学者,王仪涵需要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教起,并不断进行调整和纠正。每到这个时候,多年运动生涯积累下的耐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便开始发挥作用。“遇到问题不能急,只要能理清脉络,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退役一年多,王仪涵过得十分淡然,“感觉现在的生活更自在,也更简单,我挺享受的。”比起“王指导”“前冠军”这样的称呼,她更喜欢被称作“王老师”,“毕竟现在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嘛。”不过看似“佛系”的王老师,对未来却有着十分清晰的规划,“希望能学到更多东西充实自己,同时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
李晖 换种身份继续追梦
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海选手李晖在射击男子多向飞碟个人决赛中力压群雄,登上最高领奖台,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然而6年后的奥运选拔赛,他却名落孙山,没能在北京一展身手,李晖决心用另一种方式追逐自己的奥运梦想。那一年,他正式退役并走上教练岗位。
然而追梦的旅程充满荆棘。刚刚转换了角色的李晖,就体会到了做教练的不易。由于飞碟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可供选拔的人才数量相对有限,即使最终入选的苗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让曾经的亚运冠军心急如焚。“可能因为自己那时候刚从国家队退役,又有一定的水平,所以带小队员的时候,内心比较急,想马上出成绩,结果事与愿违。”
这时,与上海队里几位老教练的一番交流,使李晖解开了心结。“他们告诉我,飞碟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只有积累了足够的量,才能形成质变,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他进一步说道:“我回去之后好好想了想,又查了些资料,决定开始改变自己的(训练)方式。”如今,当了11年教练的李晖已经能够针对队员的特点,为其度身定制训练计划。“每个队员情况不同,作为教练要不停地观察和分析,在场上场下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模式,用射击的专业术语来讲,叫个性化训练法。”
在“带孩子”的同时,李晖那深埋在心底的奥运梦想,始终是他努力的目标,“我没能站上奥运赛场,这很遗憾,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弟子们在那个舞台上一展身手,圆自己的奥运梦。”
蒋丞稷 从执行者到协调者
20多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为中国男子游泳争得不少荣誉,他就是蒋丞稷。
自2001年退役以来,蒋丞稷先后在上海市体育局团委、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上海市体育俱乐部等担任行政工作。说起退役后最大的变化,现任上海市社体中心党支部书记的蒋丞稷坦言,“现在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了。”
当年做运动员时,蒋丞稷就是个努力派,如今虽然身份变了,但多年职业生涯积累的性格,依然没有变化。“运动员生涯带给我的最大帮助,就是学会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断积累和努力,”这位游泳名宿表示:“很多时候真的不要去想结果,等到机会来的那一刻,你之前的努力都会有回报。”
在体育系统的行政岗位上耕耘了10多年,蒋丞稷有不少感悟,“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只需要管好自己,按照教练的要求去执行就好。做了行政管理之后,需要去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事务,所以遇到问题时要站得更高些,想得更远些,看得更开些。”近年来,在市体育系统的各类推广和普及活动中,经常能看到这个大个子在现场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身影。谈及这一点时,蒋丞稷表示:“作为体育工作者,总有这样一份情结在,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带到工作中,与更多人分享,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对于下一阶段的目标,蒋丞稷的回答相当实在,“我还是想进一步地去学习和积累,同时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让每一天都不留遗憾。”
本报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