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军:下棋的孩子不会变坏 但有一个前提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围棋伴随了我的大半生,并且还将伴随终身,我从围棋中感悟和获益甚多,对自身心性的塑造,对心智模式的塑造,小到心态品性和思维方式,大到人生各个重要阶段的价值抉择,都起到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我的围棋经历缘起于1987年进北大读书时,至今也有34年棋龄了,棋力业余5段。 大学一毕业就在人大附中工作,在刘彭芝校长的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起,我就负责人大附中围棋队,从那时起到本世纪初,十几二十年来,北京业余围棋界的青少年围棋高手,很大一部分都在人大附中围棋队汇合,后来又都去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成为各大高校围棋队的主力。
我了解接触过很多的同辈棋友、学生围棋高手,并且长期见证跟踪了他们的学习成长、升学就业、成家生子、学习生活事业家庭发展的全过程。另外,我曾经担任中国围棋协会常委,也做过十几年的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秘书长,参与和组织过很多围棋活动,也能近距离体会观察到各层级棋手们的品格和风采,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体会围棋对人多方面的影响和塑造。
总结下来,从对自身的体悟和大量接触过的棋界人士的观察,结合长期教育从业经历,我对“以棋育人”有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特别对围棋项目对“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全面育人作用,有了全面的总结,而围棋对德育(品格、心性、做人)方面的培养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下棋的孩子不会变坏”。
下棋的孩子讲道理讲规则
围棋是最古老的智力战略游戏。规则极为简单:棋分黑白,纵横十九,交替落子,气尽则亡,子多为胜。剩下的规则都是打打补丁,却能生发出无穷变化。
所以对孩子来说,很快就能学会规则,开始下棋,在下棋中不断体会规则,在不断体验中养成讲规则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下棋需要不断构思,我们下前几手棋的战术目的是什么,围绕目标进行有逻辑的构思,后几手棋顺理成章地下出来,这个过程越符合逻辑,就越能够实现战术目标,否则目标就会受挫,我们把这种逻辑,称为“棋理”。
围棋中符合“棋理”的招法叫“有理手”,不合逻辑的下法叫“无理手”。在下棋过程中,孩子会在“无理手”不断受挫和“有理手”不断成功中,反复验证正反两方面的因果,不断加深对“棋理”的认识和领悟,自觉追求“符合棋理”的一手,不断远离“无理手”,逐渐形成思考“符合棋理”的一手的思维习惯。
这种“符合棋理”的思维习惯,就是讲道理的思维习惯。
所以,下棋能培养孩子讲规则,讲道理。
《棋魂》剧照
下棋的孩子优雅知礼
史料记载,围棋是作为教具而发明出来的。西晋文学家张华在他写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围棋诞生伊始,就是为了纯洁性情,教化心性和行为的。
围棋是一项重视礼节修炼气质的优雅项目。“琴棋书画”,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素养标配。
学棋伊始,先学礼仪,对弈前,对弈中,对弈后,都有相应礼仪要求。比如端坐,比如静思,比如行礼,比如猜先,比如拿子手势、比如止语,比如复盘,比如收子,凡此种种,都有讲究,都培养礼仪,修炼气质,熏习文雅。
围棋是定静慧的艺术,定生静,静生慧,习惯专注思考的孩子,自然定静慧,自然不会浮躁多动。
我接触的下围棋的孩子,大都懂礼节知进退,为人处事分寸感强,相处舒服,气质很好。这些品质,和他们学棋下棋很有关系。我的棋友圈的朋友,还有职业棋手,世界冠军,观察相处下来,也大都如此。
《棋魂》剧照
下棋的孩子兼具胜负心和平常心
当下社会正热议的两个网络流行语——“内卷”和“躺平”。“内卷”,是我们在教育、就业这些生活领域里都似乎进入了过度竞争和内耗的状态。“躺平”,是一种对生活和事业没有欲望,无所追求的状态。
“内卷”是“胜负心”过强,失去“平常心”;“躺平”是“平常心”过度,失去“胜负心”。而我发现,下棋的孩子,因为兼具“胜负心”和“平常心”,不容易陷入“内卷”和“躺平”的心态和状态。 下棋和所有运动竞技项目一样,都培养“胜负心”和“平常心”。“胜负心”是敢于争胜的上进心和目标感,“平常心”是顺其自然的稳定性和专注力。
围棋的平局极少,每盘棋都会分出胜负,所以,下棋的孩子每盘棋都会面临胜或负的结果,面对胜负的心态,很考验棋手的风度,苏轼《观棋》诗里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是棋手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功课。
下棋的孩子,一路走来,总难免接受赢棋输棋的考验,领先时不骄傲,落后时不气馁,僵持时咬得住,既培养争胜的目标感,又修炼抗挫折能力。
《围棋十诀》的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获得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棋手“石佛”李昌镐,他的自传,书名也是《不得贪胜》。《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自述从围棋中学到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冲动总是错的”。
事实上,不仅每一手“冲动”下下出的棋都会受到即时惩罚,棋手下棋时每一次“贪嗔痴慢疑”的起心动念和情绪波动,都会在棋局中高密度呈现,都会导致局面的跌宕起伏。
所以,我有一个教育观点, “围棋是诊断和对治孩子心性和思维的最佳工具”。
下棋的孩子,每盘棋总在修“胜负心”和“平常心”的功课,“胜负心”激发斗志,“平常心”放下包袱,这之间的拿捏,正是棋手走向成熟与优秀的必经之路。当他们青春期到来时,情绪应该是不会大起大落的,也不会因冲动做出过激的行为选择。
《棋魂》剧照
下棋的孩子爱思考
围棋规则简单,而衍生出来的变化又无穷无尽,围棋的变化数量,比宇宙中所有的原子数量都多,所谓“千古无同局”,就是形容围棋棋局的变化无穷。
所以围棋是最烧脑的智力游戏,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围棋需要思考,更需要深度思考,“多算胜,少算不胜”,在围棋中体现的淋漓尽至。
棋局中的每一个不利局面和最终败局,几乎都是因为不思考和思考少造成的。比如“随手棋”“打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等,都是“不思而应”的结果。
所以,下棋的孩子最懂得思考的重要性,最痛悔不思考及少思考带来的挫折和失败,也最享受多思考带来的胜利的喜悦。这是用一盘又一盘的经验教训换来的或痛苦或快乐的体验,体验中的学习,经历中的成长。他们最能够养成思考的习惯,会逐渐喜欢并享受思考,喜欢并享受深度思考,以深度思考为荣,也会因为喜欢下棋而喜欢挑战一切烧脑的项目。
那么,为什么说“爱思考”的孩子不会“学坏”或“变坏”?
我原来也以为爱思考只是智力上的好处,不太好论证对品质品德的好处。直到我看到下面这句话:“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就是著名的“汉隆剃刀法则”。
原来,很多我们看到的所谓“坏人”、所谓“恶意”,大多都是因为“愚蠢”,因为“无知”,因为“懒于思考”,因为“考虑不周”,因为“不理性”,因为“不理性而冲动”,因为“冲动是魔鬼”—— 很多的“坏”,是因为“缺心眼”,仅此而已,无关品德。
所以,爱思考,遇事就会多想一步,爱深度思考,就会再多想几步,就会越来越“理性”,就越不会“胡作非为”,就越不会因为“做错事”而被以为是“恶意”,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
由此,我更理解了“大智若愚”,和“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其实圣人不是“愚”,是在深度思考,是处于绝对的理性状态。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这是大哲学家罗素说的话,巴菲特也特别推崇罗素这句话。所以,孩子因为下棋,而学会思考,养成喜欢思考的习惯,养成喜欢深度思考的习惯,是一件多么稀缺可贵的品质。
《棋魂》剧照
下棋的孩子受人欢迎
受人欢迎,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当今社会,孩子要做到受人欢迎,比成绩好更难。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合作共赢的时代,单打独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通力、协作力、共情力,是让我们的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对不确定性、创造价值、人生幸福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接触过的下棋的孩子,从小到大,观察下来,与人相处,都很受欢迎。除了之前几篇提到的,下棋的孩子讲规则讲道理 、优雅知礼 、既追求上进又有平常心 、爱思考更理性 之外,我想还有别的一些原因。
第一,下棋的孩子善解人意。
围棋有一个别称叫“手谈”,每一次交替落子的过程,都是一个表达自己理解对方的过程,一盘棋下来,双方就有了上百个回合的无声对话。所以下棋的孩子很善解人意,有共情能力。
我带围棋队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让我省心,我的很多想法没有表达出来,他们就能理解并做到,他们换位思考捕捉情绪和意图的能力特别强,我认为是长期手谈对弈训练的结果。
第二,下棋的孩子容易交到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朋友。
因为对弈“手谈”的过程是高密度无声的对话,一盘棋下来,双方的脾气秉性价值观心智模式都一览无余,真实不虚,做不了假,所以下棋的对手很容易成为互相理解志趣相投的朋友。
围棋还有一个别称“木野狐”,形容围棋像“狐狸精”一样让人着迷,很容易成为陪伴孩子终身的雅趣,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网找到棋友对弈,有棋相伴的孩子会很充实,不会无聊,大大减少因无聊而结交损友,从而沾染坏习气的机会。
第三,下棋的孩子都是谦谦君子。
我看到的下棋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少狂妄,越是棋力高的棋手越是谦虚。我见到的世界冠军职业棋手很多,更都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我相信是从围棋里学到的。
围棋变化无穷,所以成长的阶梯也是无穷的,下棋像爬永远爬不到头的高山,越往上,看到的风景越多,赞叹的同时,越能看到往上的未知风景无限,也就是,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也越多。一盘棋一盘棋下来,随着水平越来越高,棋手越知道“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越会知敬畏,懂谦卑。
围棋的复盘,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培养自己的空杯心,发展成长性思维的过程。 下棋的孩子善解人意,能结交益友,远离损友和坏习气,还能成为知敬畏懂谦卑的谦谦君子,这样的人肯定受人欢迎。
《棋魂》剧照
下棋的孩子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
超级棋迷金庸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围棋五得》,说到爱下围棋的人“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
他还论述说,“围棋公平之极,没有半点欺骗取巧的机会,只要有半分不诚实,立刻就会被发觉,可以说,每一局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道德训练。”所以, 围棋具有德育功能。
围棋还具有智育功能。围棋作为智力游戏智力运动对智力的培养功能,对孩子的深度计算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战略思维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大局观)的培养效率和效果,是其它项目和课程很难达到的。
其三, 围棋具有体育功能:一个是指体育精神,一个是指健康养生。体育精神是体育作为教育功能的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换言之,所有的精英教育,都把体育课程作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课程。体育课程能够达到的提升精神品质的成果,是通过读书和其他课程学习根本无法达到的。
事实上,要培养出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要比培养一个博士难度高很多倍。因此,用体育运动课程全面地开发人的精神潜力,就要比读书上课有效得多。
另一方面,围棋对健康养生方面,也有公认的的提升效果。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画,很大一部分的题材意境都是,从前有山,山上有林,林中有亭,亭里有石桌石凳,坐着老翁或仙人,在对坐下棋,说明在中国历史文化里,下棋和长寿老人的标配。
金庸先生在《围棋五得》 里也有下棋“得天寿”论述,“有些人年纪老后,体力衰退,但头脑仍然健全,往往可以得享高寿。那便是下围棋可“得天寿”的理论根据。”我也相信,围棋对健康养生的助益,主要原因是养脑养心。我父亲终生喜欢下象棋,至今87周岁了,还没有一点老年痴呆的迹象。
其四, 围棋具有群育功能。凡是喜欢下围棋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楸枰相对,几个钟头一句话不说也能心意相通,友谊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我和沈君山、余英时、林海峰、陈祖德、郝克强诸位等结交,友谊甚笃,都是通过围棋相识的。至于教过我棋的许多位年轻高手,更不用说了。
其五, 围棋具有美育功能。围棋特别讲究棋形,讲究空间架构,讲究分寸和平衡,讲究棋理,合乎棋理和分寸的棋形,都是美的棋形。围棋下到一定水平的高手,看一眼棋盘上黑白的棋形架构,就能马上判断棋局形势的优劣和棋手水平的高低。像我这样的棋迷,一天忙下来,到临睡前,打一局或看一局高手的棋谱,消解一天的疲累和烦恼,然后美美睡去。
下棋看棋,会得到美的享受,这一点,和欣赏名画名曲的美妙感受并无二致。 号称“美学大竹”的日本超一流棋手大竹英雄,会因为下出“丑陋的一手”而选择直接认输(中盘负)。我的好友职业棋手赵守洵,也告诉我他经常有“中途想放弃不想下”的感受和经历——“不愿意弄脏棋谱”。
所以,我认为很难找到一门课程,能达到像围棋一样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效果。
最后,我要打个重要补丁。
前面所有观点,需要加上一个关键前提,即, 在教得对教得好且学得对学得好的情况下,下棋的孩子才不会变坏。
很多人学棋,如果只是把围棋当作一个消遣娱乐工具,或者是一个竞技工具,没有把围棋作为一个教育工具, 如果只是利用围棋“技术”或“才艺”层面的功能,没有发掘“棋道”和“育人”层面的价值,“下棋的孩子不会变坏”的系列观点和论证,确实不成立或不充分。
事实上,不管是围棋培训界,还是学校教育界,都对围棋教育属性和教化功能缺乏真正理解,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
也就是说,“教得对教得好”,远不是普遍现象。不能指望“以棋育人”的效果,会自然而然发生。
所以,围棋在诊断和提升人的心性及思维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掘,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暑期居家,不妨陪孩子手谈入门。
作者 | 舒大军, 原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副校长,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