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被满族人尊为大神的马神

新浪体育

关注

满族谚语有,“不会骑马不要去打猎,不会拉弓不要去打仗”。“武艺精不精,单看马箭功”。“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由此可见,马对满族的崛起是多么重要。

满族驯化和大量使用马匹起于唐代的靺鞨(mò hé)时代,以前射猎局限于步射之中,后来才开始驯服野马,用于射猎。满族能驰骋于马上射猎,真如虎添翼。据《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记载,女真人善骑射,“耐饥渴,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耐渡”。金代女真人养马驯马兴起成风,到了满族兴起之时,已是骏马遍野,人有骑乘了。据《建州闻见录》记载,满族六畜皆兴,“惟马最盛,将相之家,千百成群,卒胡之家,不下数卡匹”。

永乐年间,明朝和满族各部落的马市贸易很活跃,到了清代,对养马更为重视,宫廷专门成立了御马院,后改为阿敦衙门,康熙年间又改为上驷院,并专设医官治疗马病。这些管马的官役对养马的技艺有独到的地方,“罕有寂粟之喂,每以驰骋之事,俯身转膝,惟意所适,暂有卸鞍之暇,则脱豹而放之,栏内不蔽风雪寒暑,放牧于野”。清太祖努尔哈赤就经常察看战马的膘情,马壮者赐酒,马弱者鞭责。皇太极把大量的马匹作为赏赐,鼓励将士杀敌。据说,在埋葬他的昭陵前,有二匹镌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马,就是依他生前两匹坐骑——大白和小白设计的。

满族勇猛的骑射,娴熟的武艺。靠骑射创业,在长达多半个世纪的无数次征战中,马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满族源流考》中有这样的话,“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清朝以弓矢定天下,清代帝王,精骑善射,典籍史书,记载甚多,清初只知马上打仗,人关后才有所改变。

满族民歌“出征歌”中有:“拍拍马,整整装,高头大马把脖扬,咴咴叫,铃铛响,郎君上马手持枪。”吉林满族民歌中有:”骑大马,上青台,盖座房子做买卖……骑马回家好自在,颠哒,颠哒就回来。”

满族服饰中有马蹄袖,即袖口上再接一个半圆形袖头,约半尺,形似马蹄,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

马褂,因为它套在衣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清朝皇帝也喜穿马褂,多用明黄色,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赐赏。马褂有很多种,如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琵琶襟马褂、得胜褂等数种。还有马甲等。

满族的竞技活动中有“赛马”,在永陵有一处较大的专用赛马场遗址。跑马射柳是辽金时期游戏活动,将柳枝瞄准处削去皮露出白色,由赛者骑马射中为胜。

跳马,赛者趁一匹快马从身边飞驰而过时,迅速抓鬃毛飞身骑于马背上为胜。

在满语地名中有带马的,如“马场”,现舒兰县法特乡西北十三华里,满语发音“玛岔”,马场是满语“玛岔”音转,汉音为小根菜。

马宗岭,满语发音“马折”,汉译长披箭。

马鹿沟,“沟”为汉语,称榔头沟。即小沟之意。

马达砬子,马达含义为“圆丘”。

马夫卡伦,意为山坡哨所。

马屁股山,含义是山坡,满语发音“马漂号”、“莫肥赫”。满族民间有马神祭祀神歌,如关姓马神祭神歌白话文是:“祭典神马,马要洗干净,南屋里,净酒一盅,各种尾,保院内不进贼匪,六畜兴旺,太太平平,不准借与傍人”。祭时,由穆昆达将事前挑选好的祭马从棚内牵于屋中,用供祖的香火从头至尾熏一遍,后披红挂彩,萨满诵祷祭马神词,牵人圈内,将米儿酒少量倒人槽内,以谢为祖先征战和狩猎功。所选神马,须全身红色,蹄白色,专槽饲养,可耕地拉车,不准乘骑,不准拉灵车,不准鞭打责骂。祭完族众吃肉喝酒。

宫廷画家郎世宁·《乾隆大阅图轴》

满洲人入关前,普遍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中有马神。但入关,继续信奉的马神则与中原的马神形式合一了。

中原的马神什么样?可能大家都知道“马王爷,三只眼”。马年,也算是马王爷的本命年,我们就来说说这三只眼的马王爷。

马王爷即马神,一般俗称马王爷,又称“水草马明王”,道教信仰中的“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

马王爷为何有三只眼?这与天庭的监察制度有些渊源。相传,玉皇大帝曾经派星日马、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这4位天上的星君下凡,分东、西、南、北四路,监察人间。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报的都是善人善事,说人间一派歌舞升平,只有星日马将查访的好坏善恶如实禀报。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复查,发现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收受贿赂,隐瞒真相,只有星日马所奏属实。玉皇大帝对星日马的“纪检监察工作”颇为满意,特别赏赐他一只竖着长的眼睛。从此,天上人间,大家都知道马王爷长有三只眼,不是好惹的。

人人都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的厉害,在古代社会,马王爷是颇具影响力的神明。大家对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都耳熟能详,其实在明代有东、西、南、北“四游记”,都是颇有名气的小说,其中《南游记》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兼书商余象斗。《南游记》的主人公不是孙悟空,而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马王爷,即马灵官。在《南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老公不是我们熟知的牛魔王,而是马灵官,想来或许是因为“牛头马面”,余象斗先生也就“张冠李戴”了吧。不过这也说明马王爷在人间天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才造成民间故事中“有意”的 “混淆”。

马王爷在民间常被称为“水草马明王”,在道教中一般被尊称为“灵官马元帅”。藏传佛教密宗中的神明常有多目的形象,马王爷三只眼的形象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受到藏传佛教密宗的影响。马王爷不仅在佛、道教及民间信仰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认为与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民国时期广益书局出版的《新燕语》中说:“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明清以来,民间祭祀马王爷常常用一只整羊,因此民间就有马王爷是回族,不能用猪肉来祭祀的传说。马王爷是穆斯林的民间传说,还与他的一个身份有关。有传说马王爷本是汉武帝时代的大臣金日磾, 金日磾本来是匈奴王子,作为人质入汉朝,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任用为马监。金日磾擅长养马,死后被尊为“马神”。因为金日磾本是西域人,明清以来中国老百姓觉得西域人都是回族,故也就将“马神”视为回族了。其实在我国隋唐时期,伊斯兰教才在阿拉伯半岛得到广泛传播,汉代的金日磾不可能是穆斯林。不过将马王爷视为穆斯林,体现了马王爷跨教别的广泛影响力,也说明我国传统信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将马王爷说成是汉代善于养马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信息。马是人类重要的交通运输、农业耕作乃至征战的工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马匹,马成为“六畜”之一。《诗经》中因性别、体态、毛色等差异,对马的称谓多达数十种,可见古人对马的重视。国人对马神的祭祀,源于祈祷对马匹的安全饲养与使用。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也就是说,古人按照四季来祭祀马神,春天祭祀马的祖先,即天上的天驷星;夏天祭祀首先牧马的圣人;秋天祭祀马社神,马社神有两种说法,一是马厩神,一是首先驾驭马匹的圣人;冬天祭祀掌管马匹瘟疫灾害的神明。在古代,马匹的作用很大,甚至关乎军国大事,因此一年四季祭祀马神,主要是保佑马匹繁衍旺盛,满足国家和百姓所需。这种祭祀马神的制度在我国封建王朝代代相传。尤其在清代,满族人重视马神祭祀的情况更为突出。清政府规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为马神的圣诞,“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畜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满族八旗以骑射为本,骑兵作战、粮草运输都离不开马匹,故军人尤其重视祭祀马神,马神甚至与关帝、观音菩萨并列,成为入关后满族人最常供奉的三大主神之一。史料中亦多有相关记载,如“今满洲祭祀,有祭马祖者,或刻木为马,联络而悬于祭所,或设神像而祀”, “满洲人家所供神板,相传所供之神为关帝、马神、观音大士三神”等。

供奉马神,除了木刻马像、绘制神板,最常见的还是雕塑神像。马王爷神像多为红脸,连鬓络腮胡须,身披铠甲,长有三目,第三只眼睛竖立在额头正中,一副凶猛威武的将军打扮。有的还长有四臂,手执刀、枪、剑、锤,好不威风。有些马神庙里供奉的神像,是商纣王的太子殷郊。按照《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的记载,殷郊“面如蓝靛,发似硃砂,上下獠牙,多生一目”。三只眼的殷郊有两员副将,也都是三只眼,一名叫温良,一名叫马善,合称“温良马善”。中国人饲养马匹源于商代,“温良马善”的主人——商朝太子殷郊被奉为三只眼的马王爷,也符合民间信仰的逻辑。

古人祭祀马神,原本是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马神承载的神格功能越来越多。在明清时期,马王爷还是许多涉及到马匹行业的职业保护神,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军队骑兵祭祀马神,由于过去县衙公署、警察警队也常饲养马匹,故新中国成立前许多地方的警察也祭祀马神。明清时期赶大车的“轮子行(车行)”更是以马王爷为保护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都集体祭祀“马王圣祖”,甚至那一天的车马费都比平日贵数倍,名曰“乞福钱”。磨面、磨豆腐、磨油等作坊,因为大量使用骡马等畜力,也都祭祀“马王爷”,北京民国时期的米面公所就滥觞于“马王会”。

由于马王爷在古代社会有着深厚的信仰根基,如今虽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祭祀马神的庙宇都无迹可寻,但现在不少大城市的公交车站,仍然保留了“马王庙”的地名。而在乡间,我们还不时可以见到马王庙的历史遗存。

三只眼的马王爷,有时被认为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时被认为是商代太子殷郊,有时还被认为是善于养马的汉代匈奴王子金日磾,不仅被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供奉,也被善于骑射的满族人尊为大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马王爷在我国成为跨宗教、跨民族、跨文化及各行各业百姓共同尊奉的神明。

(文章内容来源于:满族文化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