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蒙古族马文化之“驭马之术”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以游牧、狩猎为生。长期以来,马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在马背上长大、马背上创业、马背上崛起,在马背上展示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被世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但是马并不是天生就能顺从主人的,必须经过驯化后才能成为顺从主人的骏马。选马、驯马、骑马都需要相应的用具。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蒙古族的驭马用具。
套马杆:从马群中抓乘骑的马匹时需要用套马杆。主要有主干和套索两个部分组成。杆身选用韧性较强的桦木条制作套索系在主杆前端,套索的长度约170厘米。
驯马、骑马除了马鞍和马镫等辅助器具外,还需要驾驭马的龙头、嚼子、绊子、马鞭等配套器具。
马笼头:是驾驭马的首要工具。包括“马嚼子”和缰绳,含有克制的意思,因此,也作为节制的象征形象。龙头是用对折成条的牛皮结系而成的,套在马头上。用缰绳控制马匹使其不能随意跑掉。
马嚼子:是驾驭马匹的必要工具。其形状和构成类似于马笼头。由嚼子头、勒鼻条、嚼子环、缰绳等组成。马嚼子的缰绳是用优质的皮条对折编制而成,连接在马嚼子左右嚼环上。缰绳长度从嚼环到前鞍鞒。用马嚼子能够驾驭、控制马,是因用“马衔”,它是由中间相连的两根弯形铁条组成,勒在马的嘴里,迫使马听从指挥。马衔与嚼环连接,通过系在环上的缰绳作用于马嘴,乘骑者用缰绳控制马的奔跑速度和前进方向。马衔是马嚼子的主要部件,据专家研究,马衔的演变经过了皮马衔——木马衔——骨马衔——角马衔——青铜马衔——铁马衔等阶段。
马鞭:大多用牛皮精心编制而成。柄上穿皮绳便于套在手腕上。蒙古人骑马都带马鞭,但除了对尚未训好的马偶尔不听主人的命令时抽打教训外,平时只是轻打或摆出抽打姿势,虚晃而已。
马绊子:用来勒绊马腿,防止坐骑在草场上吃草时走远或跑掉。马绊是用质量上乘的牛皮条与拧劲打结等工艺编制而成的。
马汗刮子:刮马汗用具。马因跑远路或急驰而出汗,当卸下鞍子时鞍屉下会有很多的汗,如果不及时刮掉,马会受凉生病。马汗刮子一般用竹板或木板制作,其形状像一把带柄的双刃剑,两侧要磨平磨圆,防止刮伤马的皮肤。马汗刮子上刻有各类图案及纹饰。
马烙印:印身为铁制。民间以几何图形、自然景物、动植物、生产生活用具及简易文字为印文。把烙印在火中烧红烙在马的臀部,作为标记,用以区分自己的马匹。草原上的牧民互相知晓各家马烙印的图案,一旦发现有走失的马来到自己的草场,会及时通知失主。一岁的小马驹跟母马形影不离,用母马来辨认。到了第二年春天两岁的马该独立,。就需要打烙印。打马印时,烙印把手上系哈达,第一个印记由主人亲自打或邀请邻里中有威望、爱惜牲畜的长者来打。马烙印用完后装入毡袋中挂在蒙古包哈那上。需要说明的是,打烙印时把马烙印烧得过烫、力量过大都会把马烫伤;如果太轻,印记会随着马的褪毛、长大而变淡乃至消失。所以,打烙印必须掌握好温度和力度。印时烙在马身上的终身记号,因此,打烙印必须打正,不能歪斜,更不许烙印图案上下颠倒。给最后一匹马打烙印时,还要说一句“打上印的马群覆盖整个草原,做了记的马群星星一样繁衍”的祝词来结束。
拍摄:董晨阳
来源: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