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综合体育

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历史悠久的甘肃山丹马场

新浪体育

关注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城南50多公里外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有一片水草丰美,一望无际的山地大草原。近看绿草如茵,野花朵朵,远眺似绿色海洋,波浪起伏,这就是古老的大马营草原(滩)。历史上著名的山丹军马场就在此地。古时的军马场几乎没有边界,它东至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望张掖,处在祁连、焉支两山之间。如今的山丹马场依然地势开阔,跨于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 。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他面积24.26万亩,海拔依山势逐渐升高,在2420~4933米之间。

马场现在的面积约等于两个香港,属大陆性气候类型,按海拔高度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区。马场境内河流、湖泊、山川、森林、峡谷、草原、农田交错分布,蓝天下映着祁连白雪,绿色间遍布牛羊马匹成群,鸟雀飞翔,好似一块独立的生态园地,宛如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山丹军马场历史悠久,蜚声中外。这里地势扩展,气候适宜,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据《山丹县志》记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牧马,为月氏部族游牧地,后月氏败于匈奴,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占据此地。从其“大马营”地名即可推测,这里曾是骑兵部队驻扎地。由于匈奴人屡屡东犯,威逼长安,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西征匈奴,扩大汉朝疆域,占领焉支山,迫使匈奴人败退西迁并留下了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里的焉支山,史书也作胭脂山,据说此山产一种红色颜料,可作为妇女的化妆品。因此便有“使我妇女无颜色。”一句。

此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经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保障国防,中央政府设马苑寺负责马政,在四郡分设牧师苑,即牧马场。当年河西走廊的四郡有66处牧师苑,30余万匹战马,其中以大马营草原为最,成为西汉最大的皇家牧师苑,从此,山丹军马场开启了它的辉煌历史。

以后山丹军马场虽经朝代轮回,时代变迁,几度盛衰交替,虽六畜兼营,但其养马主业经久未变,都是作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和供给基地。人们在此立马王庙,把马当神灵敬供。早期,军马场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不断引进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因体形匀称,雄健膘悍,能耐粗饲,适应性好,速度快,持久力强而驰名天下,横行万里。

站在这里,远眺祁连,近看草原,仿佛依稀看得见当年万马奔腾,蹄声如雷的壮观场景,不禁会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战马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战争工具,如同今日的高科技重型装备,其数量和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因此,历代政权都十分重视马业的发展,正常情况下,都会按时拨付充足的银两,也会选择精干的官吏担任各级马政官员。

在不同历史时期,山丹马场也有不同数量的马匹供民用役使,这也许是当年最早的“军转民”的作法。

2100多年来,山丹军马场一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单一组织。历史上曾随国运起伏而几经沧桑。

北魏时,祁连山一带大片草原被皇家划为官牧地,牧马上百万匹。拓跋宏年间,更为鼎盛,仅山丹马场一处就牧马十万匹。

隋炀帝时,巡视张掖,御驾焉支山大马营草滩,诏令在此设牧监,牧养官马,以备军需。

唐朝,国力强盛,尚马之风盛行,朝廷将俘获的2000匹突厥马和3000匹隋朝马送至大马营草滩繁殖培育。太仆张景顺主持马政期间,管理有序,河西一带军马一度高达70万匹,杜甫亦作《天育骠骑歌》大赞张景顺,曰“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历唐至宋,开辟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 以茶易马,大马营草滩等地也是重要的良马收养得。至西夏,马场一度废弃。

元朝,专责马政的机构尚牧监设立,统管各地马场,山丹军马场再度复制。

明太祖年间,朱元璋派兵克河西走廊,置大马营草滩为官办牧场,并以大马营为中心,在草滩边沿掘沟数百里,与民分界,此为大马营牧场场界首次划定。据史料,彼时有草场8913平方公里,骏马四万余匹。

清朝沿袭旧制,大马营草滩被列为中央直属马场。清嘉庆6年(1801年),养马1.8万匹;道光18年(1838年),有马匹约2万匹;清末政治衰败,时局动荡,无暇顾及,马匹下降至几百匹。

民国8年(1919年),军马场划归陆军部军牧司管辖。此后时期,战乱频繁,军阀割据,军马场地处偏远地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偌大马场曾一度沦为地方军阀的私人牧场。民国29年(1940年),因抗战爆发,前线需要,几番周折,马场又收归国民政府管辖经营,称为大马营军牧场。1943年宋涛被正式任命为场长,授少将军衔。1946年,山丹军牧场变更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山丹军牧场”,有马上万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夜,8月26日兰州解放,人民解放大军旋即途径河西走廊挥师新疆。9月,第一野战军奉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要完整无缺地把玉门油矿和大马营军马场接收下来。”一野第二兵团即派得力人员接管军马场。当时驻守军马场的国军仍有军官81人,士兵524人,军马近万匹,他们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议后,随即于9月21日宣布起义投诚。从此山丹军马场焕发新姿,纳入人民解放军后勤基地序列。次年更名为“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山丹军牧场”。此后多年军马场一直归属军队管理,建制为正师级单位,下辖7个分场及众多专业分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起义的一批官兵不仅成为首批新的军马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当中也涌现出许多突出贡献者和专业技师。

1952年,依据当地群众意见,西北军政委员会报经政务院批准,从山丹军马场界内划出150万亩草场,归周边群众放牧。1954年8月,遵照中央军委决定,全体干部、战士就地集体转业,马场实现军内企业化管理,现役军人改为军工,供给制改为工资制。1957年3月,总后勤部把山丹军马场交由农垦部管理,更名为“国营山丹牧场”。

一直以来,山丹军马场是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曾是我军最大军马的繁育基地和粮油肉生产基地。这里的山丹马也是驮、乘、挽用的良骥。在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也就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世界第一大马场。最盛时曾有各种良马10多万匹,还兼有其他牲畜无数。

20世纪70年代,我军实现部队运动装备骡马化时,山丹军马场为全军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军马,其养殖规模可见一斑。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随着骑兵兵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2001年9月,山丹马场整体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2013年7月,作为二级企业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直接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型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转变,现为甘肃张掖市规模最大的中央驻地方企业,也是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1997年始,马场与多家高等院校及研究单位合作,以山丹马做母本,引进良种公马,有阿拉伯马、英纯血马、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新的阿丹、顿丹、英丹、奥丹等杂交马种,并于2012年通过汗血马冷冻精液培育出汗丹马,使马匹家族不断扩大。

大马营草原由于海拔高,周围林草覆盖,夏季绿草如茵,气候凉爽宜人。这里在历史上不仅为我国历代良马的培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的马场已经由单纯养马转向多种经营。目前,马场有马1000多匹,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旅游,其余马匹用于提取血清,制药或制化妝品用。夏季可举行骑马旅游、野营、赛马或马术表演等,并供游客游览自然风景名胜。军马场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其名声大振,成为我国重要的影视胜地。也是近年避暑旅游者和摄影者的爱好之地。

作者:车安宁,原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副主任,甘肃省政府参事

        文章内容来源:中尼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