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骑马曾被古人视为失礼?
古代的礼为六艺之先,古人最重礼仪。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古时人们骑乘马匹并不广泛,衣着的发展是影响其中的原因;商周时衣着是上衣下裙,裙只起遮挡作用。后受胡服影响结合胫衣发展为裈,裈绔有裆者称裈。盛夏季的裈较短称犊鼻裈形似今天的短裤。直至赵武灵王的胡服推广,衣着得到发展才利于骑射。
那骑马跨鞍为什么会被古人视为失礼而瞧不起的踞箕坐呢?最早的骑马记载于春秋末年,先秦时马主要用驾车,南北朝前上层社会男子出行仍以乘车为主,舍车骑马在重要场合被认为是失礼。中国古代有三个大不敬的坐姿为蹲踞、箕踞、胡(跂)坐。特别是无鞍镫时期,骑马需曲腿抱马的姿势更同蹲踞、箕踞相似,尤以与蹲踞的姿势更为相像!踞坐时两脚底与臀部着地两膝上耸。蹲踞时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箕踞则是比蹲踞更为不敬的坐姿,尻着地两腿伸直前叉而坐,形如簸箕。在汉代不跪坐--雅坐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而导致当时这种观念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缘于当时人们衣服与马具不完善、骑马没有马镫骑乘的难度大、冠服骑马也不便、同比照乘车显得更寒伧,更因为骑马的姿势类似被世俗认为不礼貌的蹲状叉腿的踞箕不雅坐姿。可当时上层社会褒衣博带、广袖长襦、衣冠乘马亵渎朝服,士大夫的朝服不适合骑马。
《衣冠乘马议》:褒衣博带,革履高冠,本非马上所施,自是车中之服。必也韈而升镫,跣以乘鞍,非唯不师古道,亦自取惊今俗。朝服不适合骑马,主要原因是历史上很长时期的裤子没有裤裆与裤腰,只是两只裤筒用来包裹小腿胫部称胫衣,很显然不便于骑马。更受夷夏有别的观念;古来士大夫乘车出行,乘车便为农耕文明的中原标志,骑马则为游牧民族落后的交通方式,中原士大夫阶层受夷夏有别观念当然排斥鄙视骑马。自南北朝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使世俗观念发生转变,窄短轻便的胡服逐渐流行骑马才因而得以更普遍。
汉时是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而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所以汉末前的生活方式是席居,只有跪坐才不失礼。南北朝以前尚无坐具,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蹲踞、箕踞、胡坐的坐姿是极没有礼貌的行为!
古时的坐姿有:蹲踞、箕踞、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最经典的正坐,又称安坐。适于正式场合平稳安静,源自远古祭祀中充当神灵处,代祖先神明接受献祭的人姿势。尸位素餐一词里的“尸”即表示这个姿势。尸体古代用字屍,祭祀中的充当人做尸,其姿势亦称尸坐。祭祀中尸神坐姿是最为端庄得体的坐法,后来发展到各仪式场合都要此端坐正坐,正坐又称跨鹤坐。
不同情场合配合面部情态的坐姿:
经坐;平视而坐。
恭坐;在尊者面前不能直视而不敢抬头的坐姿。
肃坐;抬起头看而非突发情况的坐姿。
卑坐;道歉、认罪时的垂头手肘低下的坐姿。
箕踞;似簸箕样,向前伸着没裆、两只单独裤管腿的坐姿是非常无礼的。
跽坐;跪直的坐姿,按剑而跽可快速站起来拔剑。
踞坐;即为蹲着。
趺坐;为结跏趺盘腿坐姿,跏是腿向内拐,趺是脚背。
长跪称跽,随着椅的坐具自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人由席地坐从而双足垂前于坐具而上,将双脚着地的跂坐。古人不用再跪坐了,跪逐成晚辈向长辈、臣向君表示恭敬、敬畏、谦卑的礼仪。
可见古时中原宽衣博带式的衣服不适合骑马,连日常坐卧也受到制约。赵武灵王时的胡服还只是指西北地区少数游牧民族的服装,而唐代时的胡服已不只限于西北少数民族还包含印度、波斯等西域各国服饰的混合因素。再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初衷主要是为提高战斗力,唐代盛行的胡服则是多种民族共同相互交流的生活产物,文化、美学意义蕴味更加突出,很大程度上满足唐时人们对新奇服饰的审美需求。唐代已有绲裆裤适于骑马,随着胡服的流行与社会观念的开放,马具的完备,骑马风尚兴起。汉晋后马镫的出现使骑马挺身直腿的姿态也矫健。在南北朝后期缺胯衫与长靿靴流行,为骑乘马匹提供了相应的服装。隋代北周的统一骑马为北朝遗风。唐承袭隋制乘车出行式微之际,唐代骑马之风则继续兴盛。唐时高坐具的出现,改变时人们对踞坐的偏见。古人因衣着、坐具,马鞍与马镫的演变发展;产生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
(第一赛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