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综合体育

蔡赟:安赛龙的模式是一种突破 但是是一个个例

新浪体育

关注

这几天马来西亚运动员吴堇溦复出,加入了KLRC俱乐部,计划以自由球员的身份重回赛场,并没有回到马来西亚国家队,这样的话,加上印尼马来西亚,再算上韩国男双一批人,“国际自由球员队”的阵容是越来越强大了。

单看名气,这支“队伍”的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实际上,不管是奥运会亚军陈炳顺/吴柳萤、陈蔚强/吴蔚升,还是韩国男双曾经的几对强档,在成为自由球员之后的成绩都和自己的巅峰相距甚远。我打球的时候,好像丹麦队除了鲍伊/摩根森,和女单的拉斯姆森(鲍恩)之外,其他运动员都是以自由球员的身份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队伍里,自由球员的实力和“在编”人员相比,还是要差一些。

自由球员和“在编”球员的差距为什么会那么明显,我觉得还是要从项目本身特点来说。其实看这些队员成为自由球员的过程,大部分是因为自身状态能力的下降,队伍从整体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出发,“放弃”掉这些球员,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年轻队员的培养上。从情感上来说有些残忍,但是从队伍的持续发展和竞技体育本身的残酷性来说,这也是很正常的,优胜劣汰永远是竞技体育的一条铁律。

成为自由球员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硬件方面的,比如训练场馆及相配套的水电费用,运动装备的费用,力量训练场地器材的费用,医疗康复的费用,以及出国参赛的相关费用等。我们也看到,美国的自由球员张蓓雯为了出国参赛不得不向球迷众筹费用,还要提前和其他国家的选手约好住一个房间以省钱;陈蔚强、吴蔚升、陈炳顺、吴柳萤成为自由球员后,彼此充当陪练,在比赛时也都客串教练,这一切都是自由球员开源节流的办法。

虽然辛苦,也很困难,但是硬件上的问题还不是最致命的。之前和陈文宏等也聊过相关话题,他们说硬件上的困难其实还可以克服,毕竟成为自由球员的人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所以还是有一些赞助的,虽然有些拮据,但都可以勉强支撑。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是训练中的对立面。

竞技体育关键是竞争,想要在国际赛场上具备竞争力,那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有足够的竞争强度、对抗强度。为什么在职业队中大家的状态都能保持的不错,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人多,和自己实力相近、打法各异的人多,在平时训练时能够保证自己训练质量和对抗强度,才能积累起足够的面对国际比赛的竞争力。

反之,对于自由球员来说,就很难找到这样数量和质量的对立面,双打还好一点,最起码两个人还能对练,那单打怎么办?总不能整天对墙抽吧。你邀请陪练,好的太贵,不好的又起不到效果。所以,训练中没有好的对立面,就不能保证训练质量,进而影响到比赛成绩;如果比赛没有成绩,直观来说就是没有奖金收入来维持日常训练生活,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影响赞助商对自己的认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无解。

所以对于自由球员来说,理论上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报团取暖,就像大家去AA吃饭一样,人越少越不好点菜,人越多吃的样式也就越多,且每个人的经济压力也不会太大。所以自由球员如果能够组织起来,一起训练,互相促进,这样一个团体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比如现在的安赛龙团队,就已经展现出了自由球员报团取暖的可行性。

当然,和各国国家队模式比起来,组织自由人团队的难度很大,毕竟想要保证团队的实力,那么在人数上就不能太少,而把那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组织到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不仅硬件条件需要的费用是不小的开支,这些远动员是否能接受长时间远离家乡和亲人也是一大问题。羽毛球是一项个人运动,这不假,但是想要保证竞争力,绝对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但是对于自由球员来说,打造这样一支团队确实太难。

安赛龙的模式是一种突破,但他也是一个个例,毕竟他的影响力和财力绝大部分的运动员都比不了。但是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其他自由球员来说,对于各赞助商来说,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启发,或许这就是羽毛球职业化发展的另一条渠道。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