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综合体育

《后翼弃兵》|不止于国际象棋和女性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关注

You will get more than chess

昨天熬夜刷完了《后翼弃兵》,我来谈谈观感如何。

首先,它的细节很好。这种细节不是指国际象棋知识的呈现是否准确,也不仅指剧集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历史背景的还原,我认为最重要的细节体现在人物和国际象棋竞技关系的处理上。在这方面,这部“迷你剧”做到了电影的质感。

女主BethHarmon

为什么人物和国际象棋竞技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这是情节的第一推动力。通过竞技,女主的境遇不断改善:一开始车轮高中学生,后来打奖金比赛,再后来开始为荣誉而战,直到最后打败世界冠军。如果竞技性和人物的成长这一层关系脱节了,整部剧就不成立了。

但是,细节终究不是主旨。虽然她嘴上说着64格是她世界,人物的灵魂并不是国际象棋。国际象棋只不过是她摆脱原生家庭阴影、重拾自我的一个工具罢了。把这个符号换成围棋、甚至篮球都依然成立。包在国际象棋外衣下面的是个人对抗自我、对抗过去、对抗环境的成长历程。

贝斯与棋王

前两天看到社评说这是一部“大女主”戏,我并不同意。在我的视角里它的女性主义色彩并没有那么浓郁。这并不是坏事。不纯粹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共情广泛的群体。把贝斯这个角色换成男性,所有的故事依然成立。在我看来这恰是一个作品聪明的处理方法,人物所经历的救赎历程是“无性别”的——在一个“男性的战场中”用女性的反差身份来讲述人而非女人的成长。

当然这和导演的作者性有很大关系。《后翼弃兵》的导演斯科特·弗兰克之前就在美剧《无神》里面展现过这种讲述手法——茫茫西部,举起枪的都是女牛仔。

《无神》中的女主

其次,我能看到剧集和原著小说对伟大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们的致敬。我看过Woman's health对小说作者特维斯的采访,他说虽然贝斯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为这个人物注入了鲍比·菲舍尔的灵魂。

BobbyFisher

贝斯太像菲舍尔了。特别是最后只身赴俄挑战世界冠军的桥段,简直是菲舍尔大战斯巴斯基的“翻版”。这里面最精彩的一笔是退还教会组织的援助,神似此前网飞拍摄的Bobby Fisher Against the world 中菲舍尔的倔强。政治的归政治,国象的归国象。整个贝斯对抗棋王的过程也和菲舍尔如出一辙。1972年世界冠军对抗赛,菲舍尔也是姗姗来迟然后急于求成先折一阵,最终才完成自我救赎。

天才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棋盘上一直赢,但在心理上不敢输。但除了输赢,还想要什么?她不懂。所以她问十六岁的俄国天才棋手,成为世界冠军之后你要什么呢?她自己也没有答案。当坐在餐厅,听着台上哼唱“我记得你,但却忘了爱”时贝斯彻底被击垮了。她兜兜转转,似乎尝试过一切,却没有拥有过任何一样。

《后翼弃兵》|不止于国际象棋和女性

就像《心灵捕手》里天赋异禀的马特·达蒙,直到遇到罗宾·威廉姆斯这个有笃定信念的导师前他都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

《心灵捕手》天才与导师

敢于面对过去,并不等于可以重获新生。《心灵捕手》中,达蒙后的支持来自整日厮混的兄弟,他们在达蒙生日这天用废铜烂铁拼凑了一辆汽车,让达蒙开着它到洛杉矶求爱;《后翼弃兵》之中,这个打开心结的人了福利院中的玩伴乔琳。当乔琳拿出那本启蒙老师送给贝斯的modern chess opening时,贝斯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她破茧成蝶。

贝斯和艾琳

最后,当不可战胜的棋王把国王送到贝斯手里时,那句“it‘s your game”成为了贝斯自我和解之路的终章。她终于可以不为胜负所累,不为荣誉所桎梏,走到“人民群众”去,真正享受国际象棋的快乐。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内行看的津津有味,外行也能一饱眼福的电视剧。但是,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女主贝斯的成长,而是俄罗斯市内老人缓缓张开的棋盘。这画面像极了皮克斯动画《格里的棋局》展现的场景,你再仔细看看,他不就是“下一个贝斯”的启蒙老师“萨贝”么?

加入chesshook论坛国象人的精神鱼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