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马德兴:缅怀迟尚斌 55场不败与“木桶理论”

国内足球综合

关注

来源:马德兴 德兴社

缅怀,迟尚斌

3月6日从大连传来消息,中国足坛一代名宿迟尚斌因病去世。初闻此讯,笔者有些不敢相信,尽管这些年来,迟尚斌已经淡出了中国足球圈,年轻一代甚至并不记得还有这样一位当年的老国脚、老教练,更多地只是记住了像徐根宝这样的中国足球老人,但是,“大迟”在中国足坛所创下的纪录恐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无人可及,而且其有关球队建设的“木桶理论”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乃至未来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 不善言辞≠没有思想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跟随中国足球南征北战已经30年的老记,与迟尚斌打交道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因为笔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专注于国字号队伍,所以,与迟尚斌指导相识于国家队。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后,从上到下都想着需要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所以冲击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帮助中国男足完成出线任务,时任中国足协掌门人王俊生除了留用折戟1996年亚洲杯赛的戚务生指导外,为加强教练班子,将当时执教甲A队伍的另外两名本土优秀教练迟尚斌和金志扬也调入国家队。也就是在那之后,笔者与迟尚斌指导相识、相知,一直到2002年世界杯赛结束。

那一段时间里,迟尚斌指导给笔者最深的印象就是“不善言辞”。其实,这种“不善言辞”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迟导身上。另一位中国足坛的功勋教练、率中国男足历史上第一次杀入奥运决赛圈的高丰文指导,也是一位言语不多的教练。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性格方面,迟尚斌指导、高丰文指导与另一位“东北大帅”李应发教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练,更与徐根宝指导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徐根宝指导“能言善道”面前,迟导就显得更是“不会说话”了。

笔者在跟随国家队几年中,其实与迟导有过无数次交流与深聊。但是,迟导从不愿意或者希望笔者将他自己的想法公布于众,特别是,由于在国家队任职期间,迟导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就是一个助理教练,球队中对外发布声音的应该是主教练。而这一点,其实也让笔者感受和理解迟导先前在大连队执教抑或此后先后在江苏、河南、深圳等职业队执教期间所经历和发生过的很多事情,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思想、为人是现在N多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毕竟他成长的年代与现代年轻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甚至会被认为是“思想落后”、“跟不上形势”。包括后来在深圳队“下课”时,那一句著名的“天亮了”,在媒体、舆论看来,那是很好的炒作素材,但实际却是隔着几代人在思想上、对事物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但是,不善言辞并不等于没有思想、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的足球理论,某种程度上,中国足球老一辈教练员都有自己一套适合足球发展理论,而这些理论既是他们当运动员时的那种感悟,也是退役之后从教后的心得的总结,而且这些理论也是很接地气、并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取得成功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在中国足球这个缺少“文化”、缺少“传承”的时代里,这些老教练们很好的东西不仅没有被发扬光大,反而更多地被外界骂得“一无是处”。

② “木桶理论”实践者

徐根宝教练的“抢逼围”已经被外界包括现在的年轻人所熟知,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与金志扬、迟尚斌等众多教练在场边的指挥其实是甲A赛场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与现在外教主导中超联赛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徐根宝指导的申花队在1995年获得联赛冠军之时,迟尚斌当年刚刚从日本返回国内执教大连队。但申花队的“抢逼围”也就风光了一年,而迟导在大连队执教期间逐渐推行其“木桶理论”。

所谓的“木桶理论”,就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迟导认为,一支球队其实就像是一只“木桶”,球队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球队中水平最高的那位大牌球员,而且取决于场上11个位置中那位水平最低的球员。如果11个位置上没有明显的漏洞,则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并不会差。

实际上,回顾一下当年迟导率大连队创下“55场不败”纪录时大连队人员组成情况。像1996年的斯文森、佩莱等,1997年的金斯(延斯·弗耶尔斯特伦)、内克(尼克拉斯·奈伦)等,不管是在当时抑或现在,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牌”,特别是与最近几年来动辄上千万、几千万欧元身价的外援相比,更是显得算“小儿科”了。但是,这些外援的到来恰恰是填补了大连队当时的“短板”,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大连队的实力和水平,使得大连队在整体上始终能够确保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上运行。所以,那些年也是国脚最多的时候。

所以,迟尚斌率大连队能够创下至今尚无球队能够接近的“连续55场不败”纪录,并不是简单地靠砸钱、不惜成本引进所谓的世界级大牌外援,而是在大连足球人才辈出的基础之上,用“木桶理论”始终将球队的整体稳定在某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和技战术水准上,最终创下了中国足球的这个“奇迹”。作为这个“奇迹”的缔造者,迟尚斌的英名将永存于中国足坛。

这个理论其实放置于现在的中超,恐怕同样适用。现在的中超球队中,各队都有世界级的大牌外援[当然今年以来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但缘何球队的成绩并不像外界所期望的那样?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各队的“木桶”虽然都有拿得出手一块或几块“长板”,但是,球队中的那几块“短板”依然未能改变,这也就决定了球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反衬了为什么说“金元足球”救不了中国足球,因为现在的中超各队几乎不是一两个位置上存在着“短板”,而是几乎每一个位置上都有“短板”,都无法与亚洲诸强相抗衡。所以,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在下滑。想要在短期之内“强补”,不是补一两块“短板”的问题。

很遗憾,如今的中国足坛已经没有人再提“木桶理论”了,不管是教练抑或是其他人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几乎谈论的只有一个“钱”字,而足球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

③ 受制于时代的局限

笔者最近一次与迟导畅聊,应该是在2017年,当时中国企业体育协会成立职业足球委员会暨首届中国职工足球联赛发布上,“大迟”受聘担任主席。自那以来,迟尚斌一直往返于全国各地的职工足球赛场上,全身心地投入了业务足球之中,而不是像其他退役教练那样投身于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当然,这并不等于他完全不关注青少年球员。相反,中国足球的变化与发展始终是迟导所关注的。

实际上,就像作为球员,迟尚斌和容志行等那一代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中国队参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世界杯预选赛,缺乏的是“经验”。这种“经验的缺乏”并不是他们那一代不努力、不刻苦所致,而是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局限。譬如,像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亚大区最后阶段比赛中,中国队的赛程较同组其他对手很早就打完了,对手完全能够根据比赛的结果来“看着打”,导致中国队最后被沙特队“放水”新西兰队,但沙特人的“放水”并没有让新西兰队直接出线,而是让中国队与新西兰队再进行附加赛。沙特人的“放水学问”恐怕是我们当时根本无法理解的。

再譬如,几乎是同一代球员,中国队在1997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十强赛中最后时刻功亏一篑;而四年后,中国男足在米卢的率领下,历史性地首次拿到了世俱杯入场券。作为助理教练,迟尚斌经历了期间的大喜大悲。在谈及个中缘由时,迟导曾感慨:“作为球员,我们冲击世界杯赛时缺乏经验;作为教练,我们在冲击世界杯时同样缺乏经验。从教练员的角度来说,米卢率中国队出线,并不是在技战术方面作出了多大的改变,但在关键时刻的心理调整、时机的把握以及整体策略的安排上,这确实是我们中国教练所缺乏的,因为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很少能够经验这样的机会,在成长的经历中没有体验过。”

如今,随着中国足球的日趋开放,不管球员还是教练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是,遗憾的是,中国足球未能再出现像迟尚斌那样的中后卫,同样也没有能够再产生优秀的本土教练。当然,这样的感慨似乎与本文的主题不符。

是以纪念迟尚斌,愿天堂里还有足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