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中超为国足全盘让路,真能增强国家队战力?

新浪体育讯

关注

从今年8月25日晚离开苏州,到10月14日下午落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中国足球的重心在西亚徘徊了49天后终于落到国内。

10月18日,在苏州隔离的国足,正式开启训练课,备战11月份的世预赛“生死战”。

中国足球的重心绝对是国足,国足在哪儿,重心就在哪儿。现在悬而未决的是:到了11月份,中国足球的重心能否留在国内。 

12强赛从9月初开打,到明年3月底才结束,为了给国家队让路,中超联赛被肢解成三个阶段,打打停停,完全丧失了联赛的连贯性。

在中国足球这个概括性的宏大命题下,联赛之于中国足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国足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近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职业联赛不仅要无条件为国家队让路,而且其内在体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这对中国足球或是釜底抽薪。

如果职业联赛岌岌可危,国足不可能独善其身,过去的种种开放性战略,将是镜花水月。

01 以国足为重?

长期集训是中国各项运动的特色。

全运会刚刚闭幕,乒超联赛火速进行。人们还沉浸在伊藤美诚的话题里,乒超联赛竟已匆匆决出名次。

休息仅一周,国家队即吹响集结号,备战11月份举行的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备战的时间长达一个月,比乒超联赛时间还长。

相对于大型赛事,乒超联赛就像个委屈的小媳妇,夹在它们中间几乎没有存在感。其他如女篮联赛、女排联赛莫不如是。为了备战奥运会就是停摆一个赛季也不足惜。

在全球范围内,对乒乓球这种相对小众、竞争对手较少的运动而言,集训或许有用。

但是,对足球这种全球最开放的运动而言,长期集训与大赛成绩是否呈正向关系,也许只是主事者的主观想象。

国足长期集训由来已久。在未有职业联赛的“专业化”年代,集训自不必说。在职业联赛诞生后,联赛依然要为国足让路,哪里还有职业化、市场化的影子?

为冲击2002年韩日世界杯,甲A联赛只升不降,待世界杯后只降不升。时任足协主席阎世铎说:这不是为了世界杯。

时任足协主席阎世铎时任足协主席阎世铎  

我们只能善意地理解为,彼时的主事者还需要遮遮面子,哪里像现在,直接视中超联赛若无物。

有媒体报道,现在2021中超联赛的22轮的赛程安排,是李铁选择后的结果。一个国家队主教练,竟能干涉到该国顶级联赛整个赛季的赛程安排,放诸全球也是没谁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李铁在担任河北华夏幸福主帅的2016年,曾因不满国家队在非FIFA比赛日的集训安排,炮轰了时任国足领队郭炳颜。

如今,身从江湖移至庙堂,李铁也成了当年自己反对的对象,他是该嘲笑那个幼稚的自己,还是该坚守那份对职业化足球的初心?

现在想想,中国足球职业联盟(中足联)难产至今,也成就了今天“团结是铁”的局面。

毕竟,如果联盟盟主不识时务,足协能否肢解中超联赛还未可知,至少不能上下其手,随心所欲。

联赛与国足,从概念上来说,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国足的成绩就等于中国足球的水平,所谓中国足球不行,就是国足成绩不行。

这种畸形的认识,加速了国足的急功近利化。国足越位,处于基础位置的联赛必然失位。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2 以联赛为本

此次在西亚的首场世预赛,澳大利亚队临时从欧洲二流联赛征调队员,打得中国队几无还手之力。

一边是仓促集结的袋鼠军团,一边是早早集合拉练的中国男足,为何铁家军坚持半个小时就缴械,最终溃败。长期集训真的有用吗?

然而,国足乃至足协并未因这次溃败而“怀疑人生”,李铁甚至指责“球员体能被联赛掏空”,相比草草组队的澳大利亚队,何其谬矣!

联赛已被肢解,尚怪罪联赛,他们不可能不错过这次“思考人生”的机会——那就是必须把联赛捡起来,以联赛为本;即使国家队是上层建筑,也必须以联赛建设为基础。

像澳大利亚队这样战斗的,并不止它一个,因为这才是联赛与国家队的正常关系。这次FIFA比赛日,欧洲哪支国家队的队员不是匆匆结束联赛赶过来?踢完国家队的比赛,又立刻投入联赛的战斗?

在南美,巴甲在这次FIFA比赛日期间根本没有停,国家队抽走4名球员的弗拉门戈被申请延期比赛,被巴西足协直接拒绝。

以巴西国家队在巴西球迷中的地位,巴甲竟然我行我素,这对渴望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足球而言,何尝不是一份作业?

联赛和俱乐部要维护联赛的完整性和俱乐部的利益,但国家队也明白,球员的竞技能力是在俱乐部练就的,其中更多实质性的提高要通过比赛淬炼,持续的比赛还有助于球员保持状态和体能。

国家队是演练战术的,根据球员在俱乐部的表现就地取材组建球队,并无承担提高球员个人能力的责任。球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赛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这次FIFA比赛日,欧洲涌现出一批实力新星。欧国联半决赛,西班牙击败意大利,17岁的加维表现优异。

德国队攻击型中场穆夏拉在对北马其顿的比赛中攻入一球,而他年仅18岁,参加球队训练还需要母亲接送。

更不用说早已成名的法蒂、佩德里。佩德里今年11月份才过19岁生日,2020-21赛季,他共计踢了73场比赛,同期出场次数全球最多。

这些新星都是通过俱乐部的梯队崭露头角,得以加入一线队在顶级联赛施展手脚的,并被国家队掐尖为国效力。

他们的成长,是在俱乐部、在联赛,不是国家队。然而,睽诸国内,年长加维、佩德里五六岁的球员上场,都要刻意加个“U”字,以显得他多么年轻。

21岁的年轻中卫朱辰杰,在这次12强赛中倒是获得出场机会,但他给球迷留下更多印象的,是他的失误。

对日本队替补出场,因经验不足多次丢掉球权;对沙特队首发,表现堪称灾难。这都是比赛积累太少的缘故。

今年10月5日,U22国足集训,17名来自中超的球员只有两名在球队还算主力,其他上场机会寥寥。

而从以往的U22国足集训情况来看,获益于U23政策在中超经常比赛的,与那些出场时间不多的,表现大相径庭。

U22主教练扬科维奇希望球员多参加联赛,并不是他的创见,只是足球运动的常识而已。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同年龄段的日韩球员,在国内联赛已能获得很多实战机会。

此消彼长,“U”年龄段发育不足,到了成年国家队更难当大任。

03 不可再失去10年 

今年5月,足协主席陈戌源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足球5年、10年以后,能不能让老百姓眼前一亮,就看现在青训工作怎么样。”

以此逻辑往前推5年、10年,可见当时的青训工作是多么乏善可陈。然而,5年前、10年前,中国足协也并非不重视青训啊!

2005年2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中国足球似乎决心洗心革面、从头再来。

2016年4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问世,更明确、更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然而,五六年过去了,足协主席还在喊口号。

历史只证明了一个事实:每届足协都高度重视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每届足协都为4年期的世界杯急功近利。

在中国足球的名号下,职业联赛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个宏大命题,但相对于国足,它只是细节而已。这种舍弃根本的做法,未免轻佻。

更令人忧心的是,足协不仅为短期利益牺牲联赛,甚至企图在体制上捆住职业联赛的手脚。

据报道,多家俱乐部最近一段时间反映,联赛政策决策层要求各俱乐部按照“433”的比例,与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签订持股协议。

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指定的省(市)直属企业和所在地体育局要各占俱乐部30%的股份,投资方有40%的股份。一个俱乐部工作人员说:“这实在让我们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

对任何一个正常的大脑来说,这里都要问一万个为什么。

一年投资上亿元真金白银,凭什么要被当地政府指定某个企业分走一杯羹?凭什么当地体育局仅凭权力之手就要拿走干股?这与市场经济的精神不是背道而驰吗?

就在两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足协还信誓旦旦成立中国足球职业联盟,承诺充分放权,推动职业足球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然而,足协公然食言不说,如今更进一步,还要把权力之手一插到底,让地方政府介入俱乐部的股份分成,如果这样的话,恐怕只有慈善家才来投资中国足球。

中国刚刚申请加入CPTPP,必然在市场经济及开放政策上更进一步,这要求必须尊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从产业角度看足球职业联赛,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的宏观战略之外。如果新政真的兑现“433”,回到权力之手介入实体运行的老路,不但与国家的宏观政策背道而驰,更将对职业联赛造成毁灭性打击。   

从竞技意义上,青训只是个筐,无论装的是足球学校培养机制,还是俱乐部梯队建设机制,其产品——也就是球员,归根结底要通过联赛实现水平的升华,全球皆然,中国足球不可能违背这个发展规律。

我们已经失去了好多个5年、10年,如今越南都已经追上来了,我们没有更多5年、10年可失去了。

(骞里江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