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宋凯喊出的技术为王&抓实训练 中国青训如何实现?

国内足球综合

关注
听新闻

首席记者陈永报道  这次在西安举行的“重走长征路——2024中国足球发展研讨会”,议题并非围绕青少年足球,但足协领导、俱乐部老总和地方体育局负责人的演讲和交流又句句不离青少年。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中,在稳定和不折腾、开放与国际化的思路之下,他谈及了中国足协工作的六大举措:技术为王、抓实训练、抓牢青少年、建竞赛体系、推体教融合以及调动地方积极性。而其针对的是七大项目:重点城市引领、抓精英青训、抓国字号领头羊、抓教练员队伍、社会足球、职业联赛和校园足球。

我们不难发现,这次六大举措和七大项目,基本都融入在中国青少年足球的三大层面上:首先体系方面,青少年足球发展以校园足球为基础,精英青训为提升,体教融合为宗旨,通过完善的竞赛体系呈现;方法论方面,在抓好教练员队伍的基础上,抓实训练,以技术为王;其次保障方面,重点城市的核心便是青少年足球,职业联赛和社会足球亦与青少年足球息息相关。

目前,中国足球的思考和争鸣,更多体现在方法论即技术为王和抓实训练层面,且两者相辅相成,最终需要通过抓好教练员队伍来完成。

足球的“技术“含义是非常广泛的,通俗而言分为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整体的技术流打法两个层面。前者是共识,后者则有更多的争鸣。

宋凯所提到的“技术为王”其实也包含了这两个层面:首先他表示,球在脚下,才能走天下,中国足球是以技术起家的,中国足球丢了灵魂,技术是灵魂;其次他在解读英格兰足球发展时谈到了关键的一条,即彻底摒弃长传冲吊,推行技术足球,控制球权和快速反击。

在个人的技术能力方面,其实优秀的职业青训或者足球学校都普遍重视,鲁能足校便曾经设置了专项的技术训练,包括现在,鲁能足校还拥有大量的桌式足球、网式足球等训练技术能力的设施。

个人技术能力提升的难点在于两个层面。

基层教练其实是中国足球最为薄弱的环节,更准确来说,12岁之前的小学足球教练普遍存在自身技术能力都严重不足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而目前社会青训机构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为校园足球带来更多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进行反复的技术训练,又容易磨灭孩子们的积极性。

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欧美球员的技术能力,其实是在高效率的比赛中逐渐形成的,但这又是短期内我们无法实现的。他们的训练时间其实并不长,但他们的比赛非常系统,更加重要的是周末周赛制的比赛传统,欧美小球员会通过系统的比赛来巩固个人技术能力,更准确来说是实战中的个人技术能力。

战术层面的技术流打法,更多体现在13岁及以上的青少年身上,在这个层面上,目前国内存在一些争鸣。综合来看,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提升青少年球员的综合战术能力,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复杂的战术场景,帮助他们思考并决策。至于实战,要服从于战术理念并为战术理念服务,但亦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打法。实际上,目前世界足球的打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传控型打法开始注重实用和简洁,比如日本足球的快速反击能力就非常出色,力量型打法也更多开始重视技术层面的提升,英格兰的转变就是一个典型。

技术能力训练其实只是训练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多个层面的训练,比如柔韧性训练。2020年年底,记者在梅州横陂足球特色小镇(基地)采访期间,星辉青训学院的测试显示,球员身体柔韧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无独有偶,梅州客家的日本籍教练用大量的时间对梅州客家的梯队球员进行柔韧性训练。此外,体能及力量训练当然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足球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悲剧的事情是,我们不但把技术的传统丢了,还把体能和力量都一起丢了。

在这次研讨会期间,宋凯提出了“三从一大一强”的训练体系,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和强恢复。因为“三从一大”的口号曾经被污名化,我们也可以用现代足球术语来描述:

中国足球的训练体系应该基于高难度的训练内容、严格严谨的训练要求、服从于实战的需要,拥有系统的、科技主导的保障体系,进行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训练。

宋凯在研讨会上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出去国外学习,发现人家训练是短时间但是高强度,结果回来之后,短时间是学会了,但是高强度却忘了。其实,在中国各级青训梯队和外籍教练的“博弈”中,“反复”最多的便是训练时长和加练与否的问题。因为,国外更多以竞赛来带动训练,外籍教练在训练内容上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翻译等问题降低了强度,不认可加练又进一步降低了青少年球员的个人能力提升。最后反思之后普遍的共识是:应当和外籍教练进行充分的沟通,希望对方考虑到中国青少年足球比赛不系统和比赛质量不高的情况,提升训练时长和训练质量。这一点上,日本教练的理念更贴合中国。

有关训练,一个需要教练员把握的关键点是:不要对青少年球员过早地进行专业化训练。这个关键点基于双重考虑:第一重考虑,足球运动员首先是运动员,需要在柔韧性、耐力、爆发力、上肢力量等多个层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多个运动项目来带动,更简单来说,体操是运动之母,田径是运动之父。宋凯在调研国08国少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有几个球员会空翻?结果答案是一个,艾比布拉。这便是柔韧性的体现,此外中国足球运动员上肢力量不足情况目前较为严重。另一重考虑是,过早地进行枯燥的专业化训练,容易磨灭孩子的积极性。

但不管如何,现阶段提升训练是弥补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不足的有效手段。

基于上述考虑,优秀教练员便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而帮助他们进行更多的训练。他们会让训练变得更加有趣,其实包括体能训练,除了必要的身体测试,理论上体能训练完全可以融入到有球训练中,便如全场快速的5对5攻防。

宋凯主席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到了退役球员要去当青训教练,否则不能当职业队教练。这个提议备受热议,这其实是一种通俗的表达,转换为更加严谨的足球语言,应该是这样的:

中国足协旨在推进一项《优质青少年教练员保障计划》,该计划其中有一项内容(自然也有对其他青少年教练的保障)是鼓励职业球员在退役之后从事青少年足球教练工作。中国足协将会全面跟踪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在国内培训、出国交流、技术研讨、国字号征召等多个层面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中国足协也将推出基于奖金奖励的青训教练员激励政策。

中国足协建议,职业俱乐部的教练员有必要有相应的青少年教练员经历,这代表着对于足球更全面的认识,更丰富的实践,以及更强的责任感。这是一项鼓励性政策,而非强制性政策。

中国足协决定,中国足协旗下的各级青少年国家队教练,及全国训练营教练,未来必须有不低于相应年限的青少年足球教练经历,这同样出于上述考虑,外籍教练的聘请同样会遵循这一原则。

参考日本足球的成功经验,一个走上足球道路的孩子,理论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成长经历是:

3-5岁  兴趣培养和运动能力开发。在幼儿园接触了包含足球在内的、系统的各项运动训练,身体的各项运动能力在逐步开发,并培养了对于足球的热爱。

6-8岁  足球训练与综合体育训练。在学校接受了一名有耐心、有责任心、更有良好训练手段的教练的指导,开启了正规的足球训练,但是,期间始终保持对于篮球、田径及基本体操如侧手翻等项目的热爱。期间开始参加相应的兴趣比赛和班级比赛。

8-12岁  学校+机构,技术+比赛。在学校进行全面的体育运动及足球训练的同时,开始接受优秀的业余青训机构的训练,这些机构,拥有更加完善的教练员配置和更加科学及专业的训练内容,尤其是出色的专项技术训练能力。赛事体系方面,他开始系统地打上校园足球的赛事,包括班级联赛、周中周赛主客场赛制的校园足球联赛,在数百名同学的关注下比赛。同时在周末跟随学校或者青训机构参加相应的青少年比赛。整个比赛体系合理而健全,周周有比赛,但又没有太多负担。

12-14岁  专业方向,战术+比赛。此时他获得了专业梯队的关注,开始跟随社会青训机构或者专业梯队,参加城市内的主客场比赛,并开始更多地参加全国性比赛,同时开始进入国家级集训营并接受相应的、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理论上,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前,球员不应该选择集中模式。在这个阶段,他所接受的战术内容比例逐渐增多,但技术训练仍旧占据较多的比重。在这个阶段,他的教练对他要求极为严格,各项基础训练也仍旧在持续。

15岁之后  全面发展,高质量比赛。如果继续选择校园足球模式,将有无数的晋升通道在等着他。如果选择精英梯队模式,等待他的将是非常系统的主客场比赛,结合全国总决赛的中国足球青少年联赛,以及质量更高的U系列联赛,包括赛程赛历设计非常完善的体育系统的相关赛事。整个赛事体系设计合理,除较少的赛会制比赛之外,基本是平均一周一赛的节奏,他每年50场左右的比赛至少30场是竞争激烈的高质量比赛。在这个阶段,技术训练仍旧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但体能和力量的训练在逐步增多,这个需要通过良好的科技保障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