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困于榜首的鲁能:引援受限制 稳定或在未来爆发

足球报官方微博

关注

记者陈永报道  鲁能排名第一,第9轮如此,第10轮如此,第11轮也是如此,连续三轮和上港并列榜首,这一切都让鲁能球迷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然后呢?情况似乎就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球迷有了更高期待,另一方面,俱乐部有了更大压力。

由俭入奢易,成绩越来越好,大家都越来越开心,由奢入俭难,但凡排名下滑,估计批评乃至抨击声音便如影相随,那个时候不会有人想到,赛季初其实大家对鲁能的定位根本没有这么高。这其实也是我们用“困”字来形容鲁能连续三轮位居榜首的原因所在,即便单纯从俱乐部和球队考虑,他们所要承受的也有双重压力——外部压力,包括对球队引援的期待;内部压力,如何端正心态保持稳定发挥,而不至于患得患失。

引援能突破“环境困境”吗?

先看一下和当今局面极为相似的一个赛季——2015赛季第11轮到第13轮,当时战况更胶着,先是四队并列(恒大、上港、国安、鲁能),然后连续两轮三队并列(上港掉队),最后第30轮的结局却是:恒大冠军,上港落后2分,鲁能落后8分、国安落后11分。最悲催的是国安,鲁能从第14轮就掉队了,但第14轮和15轮,国安仍旧和恒大并列榜首,第16轮到18轮,国安更是连续三轮独居榜首,够强悍的吧?但最后,国安落后了恒大整整11分。

为什么?当时的国安球迷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的鲁能球迷看到之后,恐怕也会怯生生发问。无他,实力而已,没有绝对实力,并列榜首或者独自领跑,终归是昙花一现。

如何避免2015赛季的遭遇重演、不再重蹈覆辙呢?答案可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弄俩超级外援来,比如换个能跑、能抢、能突、能射的超级前锋来,样本是浩克,或者低配一下伊哈洛这样的,再来个能上、能下、能传、能射的超级中场来,样本是奥斯卡,传闻中的哈姆西克好像就不错。

但必须告诉大家一个冷冰冰的现实是:这基本上不可能,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安慰一下球迷的内心(或许更伤心),以最近国内足坛传闻最多的两个球员为例,伊涅斯塔和哈姆西克,在三年前,鲁能可是都接触过的,实际上,即便到了佩莱加盟鲁能的时候,鲁能的引援费用还比较充足。

必须要说明的是,当时鲁能能够接触伊涅斯塔、哈姆西克等超级外援,是处于一个变革的关键期,鲁能急于寻找一条崛起之路,而高水平外援的加盟恰恰是一种捷径,但很快,这种捷径被否决了,鲁能最终选择的是一条内部挖潜、稳定发展的道路,通过进一步优化内部球员、进而优化球队内部竞争氛围,然后通过合理的引援来获得稳定的发展,于是,2017赛季和2018赛季,鲁能在外援市场没有任何引进。

甚至,与之相配套的措施更多,比如外援经营策略,在原则上,鲁能不得以支付违约金的方式和球员解约,所以在最近几年,鲁能几乎没有任何一名球员是以支付违约金的方式解约的,有的球员被租借,有的则是转会,有的则是合同到期离开。

按照目前的情况,考虑到佩莱、塔尔德利、吉尔等球员都处于合同末期,在赛季结束后,鲁能很可能会选择续约的方式和一到两名外援续约,这更加经济实惠。

随着中超政策的逐渐收紧,比如引援调节费的限制,以及U23政策的限制,包括限薪令的讨论和未来极有可能的实施,鲁能更不可能回归高价引援的战略,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俱乐部的国企属性决定了鲁能必须谨慎,甚至要主动向中超政策靠拢,另一方面,鲁能的国企属性更意味着,对于鲁能的财务监管可以用彻底来形容,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内援转会费为例,一些俱乐部可以轻松作假,鲁能则完全不行,绝对一查一个准,这也是鲁能2018赛季初一名内援都没有引进的原因所在,未来,如果鲁能引进内援,所采取的方式恐怕只能靠球员置换来完成。

这是不是对鲁能不太公平?别的俱乐部可以不顾及政策,甚至把明明上亿人民币的内援转会费以2000万报给足协,万事大吉,谁也管不着……但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鲁能习惯了在政策范围内构建未来:2017联赛后期,鲁能和马加特讨论起如何获得亚冠资格的问题,马加特给出了答案,“要更换三名外援”。然后鲁能管理层面面相觑,老马说的其实很实在,但他们做不到。

实际上,更更更加关键的是,如果贸然采取高价引援的方式,即便投资方同意,即便绕开足协的政策壁垒,未来都有可能带来反噬,相反,如今的稳定发展、培养年轻人的战略,和中国足球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没有风险,也能凸显鲁能的国企责任,反而可以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引援能破解“战术困境”吗?

言归正传,最该说的是世界杯间歇期的二次转会,鲁能是否会引援,究竟如何引援。

鲁能仍旧有引援的方式,比如,可以签约自由球员,毕竟国际转会市场的自由球员也不少,当然薪水也是个问题,但目前中超的薪水原本就很高,谈判也并非多困难。也比如,鲁能在引援调节费限制范围内引进外援,500万欧元左右也并非没有高性价比外援。

而从鲁能目前的情况看,佩莱、塔尔德利、吉尔都是11次出场,而西塞中超零出场,放弃西塞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为此而增加一名中场球员,也可以为球队带来一些应变之道。

为此,当记者向俱乐部方面人士征询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现在中超实施的是三外援上场政策,你换个第四外援又有什么用呢?而且现有的中超,你能找到比西塞更好的第四外援吗?足协杯可是即插即用的。如果可以,把目前的出场外援更换为更强大的,那才可以提升球队实力。”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无比简单:目前的中超,如果采用一名后卫、一名中场和一名前锋的外援出场配置,哪怕球队防守和中场调度有所提升,但球队进攻会出现大问题,比如权健采用权敬源+维特塞尔+莫德斯特的配置,效果就不好,后来换了帕托好了一些。大部分球队,都会坚持两名前锋首发,然后选择一名中场或者一名后卫,比如目前排名前7的球队,鲁能和苏宁选择的是双前锋加中后卫,上港、国安、恒大、富力选择的是双前锋加中场,恒大的阿兰停赛是特例,此外申花是双中场加单前锋,莫雷诺攻击属性较高。

这就是鲁能面临的困境,在吉尔位置无法替代的情况下,鲁能最好的方式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锋线外援实力,比如更换一名更加全面的前锋来替换佩莱,可是这并不容易,还是之前提到的问题,钱怎么出,而如果500万欧元左右,恐怕很难达到佩莱的水准。

不过,鲁能和全北现代中场李在成有过密切接触,世界杯之后也有一定的可能引进李在成,但这并不足以突破鲁能的“战术困境”,而是优化外援组合的需要,毕竟在部分比赛中,鲁能有必要加强中场的实力,如此换下一名前锋的话,虽然牺牲了攻击力,但中场控制更有效,如果换下吉尔,虽然牺牲了防守,但中前场实力明显加强。不过,如果李在成加盟,李霄鹏和他的教练组确实要头疼一阵。

当然另外一点,鲁能也可以为未来亚冠进行储备,毕竟鲁能有可能获得亚冠资格,如果以李在成为亚外出战亚冠,鲁能前中后场将非常均衡。

李在成和年轻时代司职中前场的郑智极为相似,身体素质出色、跑动范围大、拦截能力强,有不俗的组织能力,以及直接得分能力。

目前李在成年仅26岁,正是职业生涯最好的时期,而鲁能4名外援分别是塔尔德利33岁、佩莱33岁、西塞33岁,吉尔31岁,优化前场外援年龄也是鲁能必将面临的选项。

李在成的选项有两个,欧洲和鲁能,消息显示目前鲁能仍旧在和李在成接触。

未来会一直在“困境”中吗?

行文至此,不难发现,鲁能在世界杯间歇期所能做的,最多是改良,或者些许的优化,而不可能通过引援带来实力的全面提升,当然,也不排除些许的优化引来良性连锁反应,但期望值还是不能太高。

当一条道路无法彻底打破鲁能困境的时候,我们可能自然而然地转向另一条道路,比如寄希望于年轻球员,就在刚刚结束的熊猫杯上,郭田雨表现极为出色,除了两个漂亮的进球之外,还有两次精彩的前场“间接助攻”,一次头球摆渡,一次胸部停球,都是接后场的长传实现的,有点佩莱的影子了。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郭田雨和佩莱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除了绝对实力的差距外,还有经验的差距,包括他能否把青年平台的信心带到联赛中也是未知数,但刘若钒在联赛中的表现至少证明,这并不容易。

其他年轻球员能带来改变吗?更难。鲁能方面就很坦诚地告诉记者:“我们U23球员表现很稳定,但其实他们和老队员相比能力差距还是很大,只是现有的政策迫使球队让他们更多地出场,以此获得更好的临场应变机会,崔鹏就不用说了,表现非常出色,如果周海滨上场的话,鲁能的中场控制也会提升很大,但现有政策下,周海滨就很难获得机会。”

所以,指望97、99甚至更小年龄段的球员提升球队,至少2018赛季没有可能,鲁能在间歇期提拔年轻球员,着眼的仍旧是未来的系统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用来形容鲁能其实再恰当不过,当我们无法着眼于未来,而纠结于目前的“榜首”、冠军等时,忧虑自然也就产生了,鲁能的“困境”固然有政策的原因、固然有体制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仍旧是心态的原因——7年无冠,鲁能球迷太想获得一次中超冠军了——这并没有错,甚至,鲁能俱乐部、鲁能泰山队,从老总到主帅,再到工作人员,比球迷渴望冠军的心态会更强烈,更焦虑,更迫切。

对于鲁能,以及鲁能球迷来说,最关键的其实仍旧是,如何控制这种心态,不将其转化为压力。

话又说回来,鲁能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那也未必,2018赛季的中超,和2015赛季的中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各队之间实力更加均衡,甚至实力比较突出的上港和恒大也不是高高在上,而U23政策进一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强队之间的距离,包括强队和弱队之间的距离。

至于未来,鲁能也未必会一直处于“困境”之中,目前除了个别俱乐部,大部分俱乐部都开始趋向于理性,此前至少两家投入极高的俱乐部也被“约谈”,从中超整体发展来看,中超有望逐渐去泡沫化,而鲁能的稳定、踏实和青训,也有望在未来展现更强大的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