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为什么我们青训强度远超欧洲 却在U23小组出局?

新浪综合

关注

来源: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U23政策轰轰烈烈一整年,带来了U23亚洲杯的首场胜利,但也没能挽救小组赛即遭出局的结局。

当下中国本土青训仍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随着国字号政策的推进,这对中国足球来说是一次不容错失的发展良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中国的青少年足球问题,在足球之外”——足球青训洋为中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能还要一直谈下去。

文/ 刘 丰源 

编辑/ 陈思怡、郭阳 

一胜两负,中国队高开低走的结束了此次本土U23亚洲杯征程。

一行字本可结束这篇让中国球迷百感交集的文章,但探求中国足球的道路不止于此。

我们不讨论教练战术,不指责球员表现,甚至不讨论裁判的判罚,我们只从产业的角度,回归足球的本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有人说是因为身体力量劣势,有人说是体制问题,有人将其归结为社会价值取向,最近更有甚者,发展出一套“同一个村”理论——欧美的行为模式是“同一条船”,恰好与足球相同;而我们“同一个村”的行为模式,其实只适合发展麻将和围棋。

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那我们是应该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身体素质劣势,还是寄望体制和价值取向的改变,抑或是使时光倒流,将中国从“同一个村”发展成“同一条船”?

延伸阅读:我们怎样用三年时间搞垮了中国足球?| 张路专栏

“所有一切原因,都是在给曾经的失利找借口”

贾顺浩,亚足联A级教练、重庆力帆一线队教练,这样跟我说。

确实,从几个维度上就看,日韩的身体素质不见得比我们好,非洲的体育基础设施也可想而知,阿根廷足协也早已成为世界足坛的笑柄……但即便如此,日韩是世界杯常客,非洲不乏超级巨星,阿根廷就更无需赘言。

我们可以轻易的给社会、给体制安插一个罪名,在这一刻我们都化身懂球帝,将11个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小伙子钉在耻辱柱上,球迷无从知道中国足球的青训理论已长时间滞后于欧洲先进理论,国内许多从业者更无从知道,因为我们不曾开眼看世界。

而又有多少球迷知道,我们的青训在强度上,其实远超欧洲足球发达国家?

延伸阅读:十五年过去了,为何我们还在念叨着那脚门柱 | 专访肇俊哲

贾顺浩说,“在职业层面,我们的青少年球员训练强度远大于英国”,我们的运动员从小学、初中就进入体校、市队、省队,接受从严、从难的大运动量训练,而英国U16以下梯队以类似兴趣班的方式接受训练。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业给小球员带来的压力,而在于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让踢球的孩子失去了兴趣,而目标,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青训和欧洲青训,差距到底在哪里?

在欧洲,12岁以下年龄球员被严格限制力量训练,因为在他们看来,过早的力量训练会过度开发球员的身体潜能,也会使球员过于依赖身体优势。“英国足协为此开展了精英球员培养计划,针对身体天赋出众的球员,减少他们对身体的依赖,着重培养他们的技战术能力。”贾顺浩如是说。

而我们恰恰相反,不提“以大打小”、修改年龄这类违规操作,单说加强体能与力量训练,将身体优势发挥到极致,已是国内青训队常态。因为身体优势比技战术优势更容易建立,也更容易出成绩。

这就不难理解前段时间内蒙古足协球员选拔要求:“身高必须达到185cm”,虽然事后解释说是为了招后卫,但这样一刀切的强调身体的方式,还是遭到多方诟病。

资料图

再举个例子,英国青训理论鼓励12岁以下球员(除门将外)不固定位置,12岁以后才定向培养,甚至通过抽签决定比赛位置,争取让每个球员都有踢各个位置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小球员的潜力,同时不致在球场上的视野过于狭窄。而欧洲多个国家都是这样——得益于此,布斯克茨说“我以前是踢前锋的”,而贝尔刚出道时踢的是左后卫。

我们呢?个头比同龄人高的,不是中锋就是中卫,速度快的,一般都被安排去踢前锋。这种固定思维的培养,也早早限制了球员的思维。热身赛可以打乱号码,但却打不乱早已固化的定式思维。

另一位欧足联A级教练蔡惠强也向生态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内青训的强度,更确切的说,是长度,我们在训练时长与频率上超过欧洲许多国家,但在训练内容的强度上远远没达到别人的训练标准,我们国家足球水平与青训现状,是一次次训练强度不够和每一个细枝末节积累的结果。

在他看来,我们不需要去学习和了解怎么造出一个火箭,相反的,我们需要的是把每一个零件做好,那样一来,火箭也就不再遥远。

作为接受过英国Level 1足球教练证和Level 1球探证培训的持证教练——英国最初级的教练证和球探证,笔者所知道的类似上述事例就已举不胜举,我不知道国内青训理论还有多少谬误,我只知道我们的青训已南辕北辙,我们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成绩!”贾顺浩说,“我们过早强调力量,教练喜欢挑选身体发育早的球员,都是迫于成绩压力,12岁以下就固定位置培养,也是因为对位置更熟悉,球队成绩会更好。”

说得很对,但这或许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英国青训同样有对成绩的渴望,他们的青少年赛事甚至比我们强度更大,规格更高。全世界每一个教练都会有成绩的压力,而我们的问题出在了对教练的培养。

英国教练培训的入门两课,不是理论和实践,是safeguarding(儿童安全)和emergency aid(急救)。英足总从一开始就不断对入门教练传递着他们的核心价值:尊重孩子的天性,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享受运动的乐趣。蔡惠强向我们传递了另一个核心价值:多样性。

圈哥在考教练证之前,曾学习了AED等急救知识

在英国,不是只有会踢球人才能参加教练培训。在他们看来,有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固然能给球员带来很多经验上的帮助,并非职业球员出身的教练却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后来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穆里尼奥、博阿斯、萨里等等。

而且,不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成为世界级教练——考得教练证,跟孩子一起参加足球训练,看到孩子们运动带来的笑容,也是足球教练所能拥有的幸福。

师父领进门,修行却不只靠个人

“国外先进的教练体系、球探体系是从教你成为如何成为一个好教练、好球探开始,而我们却指望从入门开始,就给他们灌输一套技战术训练方式。”国际职业球探协会(IPSO)中国区负责人郑萌向生态圈如此解释。

而目前,国内并没有职业球探体系,一个相对闭塞的圈子,未完善的联赛层级系统,业余和职业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都是导致国内球探体系无从发展的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爆料,有的中超俱乐部,既没有自己的球探体系,也没有购买国外专业的球探数据库,甚至会靠在FM(足球经理游戏)上查球员的游戏数据,来对经纪人推荐的外援进行初步的了解。

“国内职业俱乐部依然对球探没有需求,球探的工作现在都由教练暂代,” 郑萌说,“我们向草根足球培养人才,自己搭建平台储备人才,等到需要的那一天,我们就有现成的人才可以用。”

对于现在国内是否存在适合球探生存的土壤,众说纷纭,但对于未来,我们都表示随着青训新政的落实、联赛层级的完善,很快我们就会需要球探体系。

送到海外,注定失败的青训项目?

从上面的采访来看,似乎是“外面的月亮比较圆”,那么,把小球员送出国长期培训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吗?

事实上,从以前的健力宝,到后来成批小队员被送去葡萄牙,我们早早留洋的小球员不少,但有多少成为了国家队或俱乐部的顶梁柱?又有多少号称是10岁的C罗、12岁的梅西,现在已泯然众人?

我们一直做着无谓的尝试。将12岁以下球员长期送出国培养,是一个成功率不高的项目。因为它与球探理论、与青少年发展理论背道而驰。

英足总球探理论信奉,我们不能预言12岁以下球员的未来,一个8岁小孩中的佼佼者,也仅仅说明他在8岁的时候很出色。他会在12岁、16岁,甚至18岁也依然出色吗?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这样的逻辑行不通,即使抛开伤病和其他社会因素,单纯说年龄,英国球探理论就提出了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运动年龄等多个年龄概念,甚至提出用生理年龄区别儿童。

举个例子,两个8岁的小孩,一个三岁开始接触运动,一个七岁开始接触运动,这意味着他们相差了4年的运动年龄,又如果三岁开始运动的小孩恰好身体发育较早,理所当然,他在8岁时的运动表现会比同龄人优秀,但时间会逐渐磨平他在生理年龄和运动年龄上建立起的优势,童年时的优势,往往并不意味着什么。

如今鱼龙混杂的青训项目没有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导致成材率极低,公司也难以为继;有的明知故犯,为了花钱赚吆喝骗融资,牺牲着孩子们的未来。

当前,国家号召各地大力发展足球,教育部也提出“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任务已经提前3年完成”。应该说,大家的共识是青少年的全方位培养至关重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先进的理论,相信科学,但又反对将低龄球员送出国长期培养——将真正的先进教练与球探理论引进来,而非只学习样式,或许才是当下最现实的做法。

当下中国本土青训仍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随着国字号政策的推进与海外青训的进驻,这对中国足球来说是一次不容错失的发展良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中国的青少年足球问题,在足球之外”——足球青训洋为中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能还要一直谈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