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国内足球

我当了17年足球记者 这个职业还能干一辈子吗?

新浪综合

关注

稿件来源: 陈永 陈述鲁能

还有两个月就是40岁的生日了,内心多少有些惶恐。其实比年龄更加惶恐的是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不断地劝说:“体育记者还能干一辈子吗?”

大学时的60多篇投稿

人生充满着选择,我的体育记者之路就是在不同的选择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93年的冬天,高一上学期刚刚结束,学校突然说要提前分文理班。

我问父亲怎么选,当了好多年乡村医生的父亲说,医生不错啊,学理科吧!我想了想,理科题太多了,太累,就没同意,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爸爸,当医生太忙了,我小时候你都不陪我看电影。

父亲笑了笑,说你自己选。我选了文科,2年半之后,我考上了吉林大学商学院。

如今的吉林大学商学院

1996年的冬天,新奇的大一已经结束了,无聊的大二开始了,甲A结束后的一天,一个大三的山东老乡突然说,我看你们那么喜欢足球,可以给报社投稿啊!

一起听老大哥教诲的还有我的同班同学陈志强,他后来也做了体育记者,现在在《新闻晨报》体育部,前几年开始做起了体育经营。

是的,我和陈志强都非常喜欢足球,我最早是1994年开始看泰山队的,上了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那时候泰山队的直播还是山东卫视,学校的几个食堂都有电视,但比赛时电视里放的却都是延边敖东队的比赛,也不是没放过泰山队——敖东队和泰山队比赛时就放了。

当年的山东济南泰山队

我和陈志强就想了个办法——到学校周围的小馆子去吃饭,前提是老板放山东卫视给我们看。老板自然无所谓,我们也有球看了,只是看一次球,随后的几天就要粗茶淡饭,那时候都穷,我至今记得当时爸妈还借了不少钱,直到我工作后才还完。

言归正传,我和陈志强就问怎么写,老乡说很简单,《长春商报》有个球迷来信版面,你们写了稿子投过去就行,稿费千字30块,还挺好发稿。

在图书馆,翻阅着杂志非常忐忑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稿子——《最佳射手——宿茂臻》,2000多字,我记得还抄了两遍,因为第一遍有错字,最后放在信封里寄了出去。

等待的日子很漫长,熬过周末,熬过周一的上午,中午便一溜小跑去买报纸,忘了是3毛钱还是5毛钱,反正是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接过了充满墨香的《长春商报》——当时形容报纸都是用墨香的,现在墨香这东西,估计小朋友们都搞不清楚是什么了。

从体育周刊的第一页开始翻,结果刚刚到了第二页就发现了几乎一个整版的大稿子:《最佳射手——宿茂臻》,再看看署名,陈永,还加了个特约记者,那一刻的心情我就不形容了,感觉是和考上大学时看到榜单的心情没有太大差别的!

或许是给编辑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整个大学期间,我的稿子无数次被刊发,汇款单也像雪花般飞来——其实没那么严重,但一两周总是有那么一两张,再后来还给《城市晚报》写过稿子,还一起编过一本小科普书。

1999年的夏天,我背着一摞报纸离开了长春,大约有那么60多篇。

两年换了4份工作,再用16年坚守一处

我和陈志强的第一份工作是济南半导体研究所下属的神思电子,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了,但那时候公司还很落魄。

清楚地记得,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背着电话机、还有公司研发的各种新奇东西去推销,但有一点很牛,当时公司是在《参考消息》上做招商广告的。

济南夜景,如今我已扎根于此

我对济南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俩字:很土,至少和当时的长春比是这样的,连姑娘都很土(别打我,我说的是那时候),我很悲观:怎么找媳妇啊。其实想想自己其实更土,最后我和济南就无缝衔接,无比融入了。不好意思,一不小心说跑题了。

干了半年多,我和志强都没有耐心了,冬去春来,传来《经济导报》招聘的消息,报纸转型做生活类日报,急需大量记者,这对我和志强来说不是难事——一大摞报纸还有一本小书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其实在此之前我还被《生活日报》录取过,但因为实习有不确定性,胆小的我选择了放弃。

2000年的夏天,我和志强有了“分道扬镳”的迹象——

我喜欢上了网络,天天在当时极有名的齐鲁足坛混,然后不断在各个网站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在新浪、鲨威体坛等都有了文集,当时的网名就叫“剑走偏锋”,但志强不太喜欢这个,当时他的任务是谈恋爱,这是他后来去了上海的原因,因为他媳妇其实也是我的一位调到上海的同学。

2000年的冬天,我跳槽了,去了《体育晨报》。原因很简单,两位山东体育记者的前辈马军鸣和宋永川去当了总编和副总编,投资人的目标是向体坛周报和足球报看齐,一如当年的《球迷》、《体育周报》等等。

偏巧,他俩也和齐鲁足坛的几个老大哥很熟,坛主大兵哥给马总说:“偏锋小兄弟不错,你收了他吧。”马总就转头给我说:“来吧,热烈欢迎。”我想了想,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体育记者,就去了。一年的时间,先跟篮球,再跟足球,包括泰山队的比赛,以及十强赛所有中国队主场的比赛。

其实我第一次见我后来一起奋战了16年的老同事贾蕾仕就是那时候,记得是电梯门口,我进他出,光头铮亮,很多人跟他打招呼。我就打听,是谁啊,他们说是“漓江烟雨”贾蕾仕,我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我好像在新浪论坛和他聊过天。

我那时候可能是个霉鬼,干了一年,《体育晨报》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正好《足球》驻山东记者宋国庆离职,山东驻站记者缺人,经老大哥王兴步的介绍,《足球报》向我发出了邀请,2002年1月份,我加盟了《足球》。

我已经在《足球》做了16年的记者了——用2年半的时间换了4个单位,然后用16年坚持着一份工作,想想也是颇有意思的事情。

不知不觉混成了老记者,很多年轻的小伙伴也不断向我打听:怎么当体育记者啊?

以前我的答案是:你总要去做些什么,比如大学时候的60篇文章,比如大学毕业后各个体育网站的文集,你也需要一些机遇或者贵人,比如老乡,比如齐鲁足坛大兵哥,比如马总和宋总,还比如兴步哥,比如一路走来的朋友,和足球报这么多年相亲相爱的同事们。

但现在我的回答是:做自媒体吧。

我愿守护的,是一份记者的情怀

这两天在网上看了一个电影——大鹏的《缝纫机乐队》,大鹏我很喜欢,因为《屌丝男士》,有点那个,有点可乐,但看《缝纫机乐队》的后半段,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电影中心怀梦想的大鹏

《缝纫机乐队》讲述了摇滚乐的衰败,和一群摇滚音乐人对于摇滚的坚持。那样的情景,总是让人忍不住置换成纸媒的衰退和纸媒足球记者的坚持,甚至包括门户网站的衰退和门户网站专职足球记者的坚持。

有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音乐经纪人大鹏手下的一个摇滚歌手:鹏哥,我只是想唱歌。大鹏:我说不让你们唱了吗?我只是让你们边跳边唱。

歌手:咱们是玩摇滚的,边跳边唱是不是不严肃?大鹏:“你瞅瞅你,长得跟个变态大鲶鱼似的,你严肃吗?玩摇滚有什么用,玩了四年摇滚,你们总共给我赚了67块钱!咱必须转型,我想了一招:带你们去韩国,先整容,后出道,不玩摇滚玩唱跳,然后出口转内销。”

社会的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最近两年,我也一直鼓励更多的小朋友去做自媒体,做优质的自媒体。包括《足球》报也有了《聚球迷》APP、《体面》APP。甚至我个人也开了自媒体号,也在肆客足球做直播,以至于每周一和周四,球迷就问:哥,播呗?

但,我最想做的不是视频,不是直播,不是评论,而是足球新闻——这才是一个真正体育记者的本职工作。

有人问,你守护着什么呢?

我说不清楚,可能是一份情怀,可能是一份真实,真实的名字写在稿子的前面,就要对稿子的真实负责。

尽管这么多年出过很多错,也惹下一些祸,尽管在来日本前刚刚被一群球迷怼过,但终归无愧于心,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因为对于足球的热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