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雷声退役任男花教练 一剑出鞘正视中日差距
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结束三个月,奥运冠军雷声、傅海峰告别赛场,结束运动员生涯,在摸索中适应着新的角色;而闫崴、李瑞、王维燕、霍静虹,这些群众体育的冠军们又回归日常,但他们对体育多了几分思考。
后全运时代,无论你是奥运冠军,还是群众体育的参与者,我们都回到起点,等待下一个周期的开启。
text_李惠 photo_任涛
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雷声率领广东队45比31大胜江苏,获得金牌。领奖台上,33岁的雷声很平静。四战全运会,他以男子花剑团体四连冠谢幕。
雷声1984年出生在天津,他把这里当成是福地。“能够在家乡夺冠,也是一种幸福,这是我的最后一届全运会了。”雷声的父母以前是天津大港油田的职工,雷声6岁时,由于父母调动工作,全家离开天津。
奥运冠军、侠客、剑客、北大高材生⋯⋯
雷声身上有很多标签,
如今他又加上了教练员的标签。
新的领域,雷声的身份变了,
但不变的是对击剑的热爱和责任感。
1995年,雷声进入广东伟伦体校正式开始击剑训练。6年后,17岁的雷声入选广东击剑队。2002年雷声入选国家队。20 06年多哈亚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上,雷声最后出场帮助中国队战胜韩国队,获得个人第一枚亚运会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排名第六的雷声输给排名低于自己的德国选手克莱布林克。雷声不曾忘记,恩师王海滨曾经说过: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剑风偏软,遇到大赛,容易多虑迟疑。
2009年,雷声进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业。这名喜欢哲学的剑客,远离赛场,潜心修行,几年的积淀,让他对击剑有了更深的领悟。他的剑风逐渐蜕变,一次看似平淡无奇的出剑,背后往往隐藏着重重杀机。
2012年伦敦奥运会,雷声终于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冠军,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男子花剑金牌,打破了欧洲人对该项目长达116年的垄断。领奖台上,他紧咬金牌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
伦敦奥运会后,雷声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他还是选择重新回到北大读书。而四年后的里约,雷声被选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奥运会开幕式,身高1米93的雷声手持国旗,走在中国代表团的最前方,而担任过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旗手的,在中国代表团,也只有雷声一人。
2016年8月7日,里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32强赛中,雷声以9比15不敌法国选手佩舒,无缘16强。8月12日中国男子花剑8强赛输给法国,无缘半决赛。而在与英国队第五名争夺战中,雷声压轴出场,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站在奥运赛场。没有鲜花,没有奖牌,雷声的奥运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伦敦奥运会后,雷声已经功成名就,但是这个温和低调的大男孩没有经历夺冠后的张狂岁月,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走得很踏实,回北大上学,与青梅竹马结婚生子。
以卫冕冠军来到里约,再次登上赛场,或许更多是对击剑的热爱和责任感。再次出发,雷声也重新当了一次“新人”,四处奔波打比赛攒积分,恢复状态,为奥运名额担心。无论状态如何,他都是为金牌而战。对于曾经到达巅峰的运动员来说,唯有胜利才能让他找到自己,没有人怀疑他对冠军的渴望和努力。
最终满头大汗的雷声摘下面罩,轻轻地挥挥手走了,与四年前伦敦奥运的笑容不同,从混采区到运动员准备区的路不长,但他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体验失败也是一种经历”。赢得精彩,满堂喝彩;输得从容,同样值得称赞。无论结果如何,雷声都值得一句高声称赞。
虽然在剑道上只有短暂的10多分钟,但雷声背后的付出确实常人看不到。伦敦奥运会后,雷声以击剑代言人的身份宣传和推广击剑运动,他像老三剑客一样将男花的火种延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雷声的脚步更沉重,心理负担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压力。
求学、婚姻、定居,雷声完成了击剑之外的很多事情,对于一名体制内的运动员来说,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在求学过程中,他对生活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坚持做公益,希望用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击剑是身心的博弈,拥有平静稳定的心理,才能坚持到最后。正如雷声所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直站在冠军的位置上,而是在这个奋斗过程当中,不断历练自己的内心,使之更加坚韧。
天津全运会后,雷声选择退役,转型成为中国男子花剑队的一名教练员。雷声说:“我在四年前就考虑要不要转型,如今我更成熟,四年前有更多的不舍,毕竟从事击剑2 0多年了,现在也有不舍,但总有离开的一天,转型当教练员,我内心是平稳的过渡。”
Q
全运会团体赛夺冠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
首先是喜悦,最后一次比赛给自己一个圆满的落幕。好久没有打收尾的位置了,又是在决赛的关键时刻,这对我是责任。我也很高兴,既是最后一场比赛,又是最重要的位置。
Q
你在全运现场也客串了教练?
我们队教练员只有一个,就客串了一把,当教练对我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领域,也是自己专业的内容。
Q
里约奥运会后这一年你做了什么?
主要的还是完成之前的学业,把研究生的学分修完,一方面保持着原先的节奏,另一方面考虑未来转型的方向,我也想给自己多些思考和尝试。还是想做击剑在中国的普及,先从教练员开始吧。
Q
这一年有哪些收获?
我觉得越来越成熟了,当运动员还是比较简单,只要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可以,未来我面对的转型是需要更多的思考,除了自己做好还要帮助别人做好,这是和做运动员不一样的。有时你认为简单的事情,教给别人做,他们不一定觉得简单,或是面对生活,不是我做好就可以了,整个过程也是让自己逐渐成熟。
Q
回想里约奥运会,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感觉似乎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艰苦的备战过程,我也付出了很多。要把身体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比赛的发挥说不上遗憾,但是战术还可以更完美,毕竟输了一剑就输了比赛,但并不是输一次就输掉全部。
Q
作为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你是一种什么心态?
总体比较平静,刚宣布时心情很激动,但这个远没有我获得奥运会冠军后的喜悦强烈。因为旗手这个荣誉是国家赋予的,是另外一种荣誉,并不像冠军是努力拼搏打出来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Q
一天中最放松或享受的是哪个时刻?
在家里和宝宝玩是最开心的,儿子两岁了,可以和我交流,进行简单的对话,特别的萌。
Q
当了父亲后,你个人有哪些改变?
更加成熟了,当运动员时,也有责任感,但是和当父亲不一样。运动员的责任感是赢得比赛,因为我的输赢决定着团队的输赢;现在的责任感来源于生活,有孩子要照顾,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Q
面对挑战,你似乎都能应对,包括去北大读书这个挑战。
适应新的人或是新的环境,坚持下去是最难的,一开始是很难的,但是只要用心花时间和心思,慢慢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就会慢慢地适应。
Q
这一点和做运动员像吗?
其实运动员面临的挑战要更难,因为冠军只有一个,但生活是不一样的,只要你努力做,很多时候是能做好的。
Q
大学同学之间的情谊和队友之间的情谊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和队友更像是战友,我们一起面对挫折、喜悦、成功,和队友的情谊更深一些。和同学在一起比较放松,我就像大哥哥,他们对我从事的领域不是很了解,但是很多是体育迷,都是之心的,那是一种放松的状态。
Q
击剑运动员、侠客、剑客、北大高才生。。。。。。这些标签都是你身上的闪光点。
这些都是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我喜欢武侠,一直梦想自己做一个侠客,但这是不存在的。我渴望靠自己的本领去浪迹天涯。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比如我拿着剑在全世界比赛,到不同的地方,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Q
之后希望加上什么样的标签?
加上教练员这个标签。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在击剑行业内的影响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推击剑。作为运动员对项目最大的贡献就是取得成绩,通过获胜让更多的人知道击剑。我希望未来大家能更详细的了解击剑的规则,有什么剑种,好玩在哪里。
Q
去北大读书这个经历,对你个人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自己的思维打开了,以前当运动员视角是单一的,只专注于技术,怎么战胜对手,但是学习之后会觉得自己很无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无论碰到什么人,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既不要骄傲也不要自卑,就是找一个平衡的心态。
Q
你喜欢看什么样类型的书?
我很喜欢科幻类的或未来科技类的书籍,之前因为看了人类简史觉得很好,现在又看了新出的未来简史,讲了很多未来的设想。
Q
你会给儿子推荐什么样的书籍?
我不会局限书籍的类型,看书还是要杂一点,历史书一定要看,它会给人启发,再就是专业的书籍,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
Q
你最想教给儿子的三条人生经验是什么?
首先是勇敢;其次是是坚韧;还有不断学习。
Q
你是专业的运动员出身,又进了北大,你这条成长的道路会给其他的运动员什么样的启发?
我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我也建议专业运动员到一定年龄出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以外的知识。西方很多运动员除了是运动员还可能是律师或医生,这两个职业都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当运动员并不影响学习文化知识,甚至是因为运动员的品德可以帮助你同样获得成功。运动员不应该是一个独木桥,它也是教育的一方面。运动员退役之后不一定当教练,但是如果不学习,选择的路就会很窄。
Q
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风格的教练?
一个启发运动员思考的教练。击剑在赛场上靠独立作战,但准备是来自赛前,我首先需要教给运动员如何在训练和比赛中思考。运动员平时不是特别爱思考,因为训练很累,也很疲劳,有时会想放松一下,但是我要教的就是击剑最有趣的地方,把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调动出来。
Q
对中国男子花剑的未来是一种什么样的判断?
短时期略有担忧,因为大家忙于全运会忽略了世界的变化,日本队1997年出生的运动员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我们的年轻队员和他们还有差距,他们很重视后辈的培养,我们这方面不如他们,如果想回到顶尖水平还是有一段艰苦的路走。
素材来源:《第五频道》杂志
《第5频道》 12月刊
每期内容精彩绝伦,横跨多种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