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综合体育

这里培养出了吴敏霞 探索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模式

新华网

关注

新华社上海8月22日体育专电(李荣 袁昭宇)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个人第五枚奥运金牌的跳水巨星吴敏霞,来自上海市徐汇区。在这里,人们已在探索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互为表里”的基层体育新路。

“选苗”也给足“过程”

在上海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学生每天一到学校,除了广播操,还练武术操。这是徐汇区体育工作“进学校”的一个项目。随着徐汇区体育工作的转型,包括篮球、游泳、围棋、国际象棋、桥牌等20多项体育运动项目,“进学区、进校门”。

据介绍,以前区级基层政府,体育工作重心在竞技体育。今后,徐汇区的体育工作将通过转型,把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放在和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子。徐汇区区委书记鲍炳章认为,既要让体育人才对政府的体育工作有获得感,也要让更多青少年等市民群体有获得感。

徐汇区第二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副校长孙仲勋也认为,少年强,则国强。目前社区里的中老年体育活动多了起来,而青少年却被作业、电脑、游戏“黏”住了,体育反而成了这个“好动”群体的弱项。补强青少年体育,使之和竞技体育一起成为政府体育工作“互为表里”的整体。

体育工作进校区,用徐汇区区长方世忠的话说,“就是把体育过程交给青少年。”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让青少年在体育项目中“动”起来,毕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是政府工作的“根子和里子”。同时,通过学校和学区各项体育竞赛,给更多“苗子生”以出头的机会。以后选苗,除了偶尔发现之外,学校操场也就是选苗的“苗圃”。

体育项目“嵌入”课程教学

伴随着徐汇区体育工作“进学校”,目前徐汇区体育局下辖的第一少年业余体校、第二少年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水上体校等,相继将足球、游泳、武术以及围棋、五子棋等“五棋一牌”20多个体育项目,带进全区50多所中小学,各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将所选的体育项目嵌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东安路第二小学在四年级中开展游泳培训,并将举办徐汇区四年级游泳比赛暨东二小学亲子游泳比赛;华东理工附小选择的体育项目是五子棋,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出发,将五子棋排进了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中国中学开设了武术课,与音乐、语文、历史等课程融为一体,武术课上还配以古诗词的吟诵唱,具有浓烈的传统味。

专业体育团队走进学校,带来的不仅是体育项目,也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据上海师大一附小负责人介绍,这里选择了武术作为“进学校”的项目,徐汇区一少体的喻红琴教练,根据少林拳,把编排的10套武术动作排进了一、二年级的早操中。

转型要“做出增量”

徐汇区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区长王宏舟说,基层体育工作的转型,在服务上要做的是增量。为了做到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互为表里、两不误”,基层体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补充人手,补足资金。

在徐汇区一少体遇到武术教练喻红琴。喻教练正在封闭的场馆内集训她的武术运动员。她说,目前区一少体在编的正式武术教练只有她一个人。增加了群众体育这一块后,工作量成倍增加,而对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也一点不能减少。怎么办?那就发掘并且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练团队,走进学校,培训老师,指导学生。教练团队里的大部分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据了解,目前徐汇区体育局下属的一少体、二少体、青少体、水上体校,都逐步转向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双轮驱动”的转型轨道。得益于前期的转型尝试,“做强了里子”,不仅区域内青少年的体质和体育水平明显提升,而且也撑足了竞技体育的“面子”:吴敏霞等多名奥运冠军运动员出自徐汇区;在全国青少年智力体育项目的竞赛中,徐汇区的参赛运动员占了上海市参赛运动员的三分之一,赢得了大部分奖牌。(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