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德甲

杨旺:张稀哲给中国足球上了什么课

体育专栏

关注

从出征时国安的掣肘,到如今沃尔夫斯堡调离流程的烦冗,张稀哲以似曾相识的“拖延症”,为自己的西行划上了句点,也构成了他人生的深刻隐喻。

7月15日,沃尔夫斯堡俱乐部正式对外宣布:在经过166天的奇幻漂流后,张稀哲选择回家。这个目前欧洲五大联赛的中国独苗,出口转“内销”了。当这一刻到来时,人们难免五味杂陈,有些失落,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不甘,和深深的遗憾。

对于职业球员而言,让自己有球踢,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可厚非。只是,这是5年来距离五大联赛最近的中国球员,也是最有希望刷新诸多历史数 据的一次,人们才对他满怀期待。人们甚至揣测:假如黑金能在上个赛季让他上场哪怕10分钟,假如他能在德甲再坚持哪怕是再半个赛季?假如中国留洋军团的底 座能像日本那样厚实,中国留洋的行为不那么浮躁那么率性,中国留洋的历史,会不会重新书写?

但竞技体育是不允许假设的。因此我们只能放弃对他超级巨星的设想,转而对其留洋版本的探讨。毕竟对已经远离欧洲联赛5年的众多后来者而言,张稀哲有太多鲜活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部分:赞助商,在为中超埋单?

球场饮水机管理员,大众车的公关男。

这些近乎刻板的绰号,来自于观望中的中国和德国媒体,有些戏谑,刻薄和嘲讽。张稀哲这次回归似乎坐实了他们的判断。但他们刻意屏蔽了这样一些 事实:为了张稀哲加盟,沃尔夫斯堡首席球探利特巴尔斯基(90世界杯德国队的功勋球员、与著名球星鲁梅尼格齐名)曾追踪他一年;而在德甲这个纯粹的竞争环 境中,张稀哲正通过一步步努力融入团队,并在赛季结束前实现了18人大名单的“帽子戏法”。

在张稀哲和团队的预先构想的第一步中,是去一家德甲的弱小俱乐部,先踢上球。以他中超最佳新人及助攻王等诸多数据,以及俱乐部在挑选过程中的 谨慎,张稀哲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但事实往往是出人意料,张和他的团队看到了开头,沃尔夫斯堡确实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强队,但没有猜中结局:在张稀哲融 入团队的步点中,沃尔夫斯堡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为联赛第二,欧冠队伍,于是,他被略显保守的教练按在了球队的替补席上。

可能从始至终,张稀哲都无法撇清一个事实:商业利益对自己的影响,孰轻孰重?他的境遇,恰恰也凸显了他在职业足球和商业的二元对立:一方面是他努力赢得上场机会,另一方面是德国中小俱乐部却没有足够的财力或者根本不会支付百万欧元购买中国球员。

纵观中国选手的留洋履历,或多或少可见赞助商的身影:在1998年冲击法国世界杯未果之后,中国球员就开始了前赴后继的留洋路。前锋杨晨在北 京国安略显尴尬,但他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稳定的发挥赢得独具慧眼的法兰克福俱乐部选中和赏识:在效力四个赛季中,他攻入21球,其中德甲16球。杨的杰 出表现是当时中国球员在五大联赛的缩影,包括孙继海、范志毅、邵佳一等在各自赛场均有不错的表现。但随后,中国球员的留洋之路有些剑走偏锋,从李玮峰、李 铁开始,都是清一色的赞助商模式。等到如今重启留洋模式,无论是张稀哲,还是可能登陆西甲的张呈栋,赞助商都是大家无法忽略的话题。

如果说在当年的转会模式中,赞助商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和世界的认知差距,是中国球员开天眼的学费,那么在职业体育发展到今天,赞助商则充当了浮 华的中超体系和欧洲竞技体系中鸿沟的填补物,也是对职业足球不合理的估值体系的买单。由于中超市场中外援市场相对封闭,导致中国球员往往奇货可居,身价往 往千万计。而作为球员来说,也没有去国外打拼的巨大动力支撑,他们宁愿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去享受自己所谓足球的花样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职业环 境的不理性以及不合理的估值体系,在为球员不确定的未来埋单。也许用不了多久,前不久的股市惊魂,将会在中超上演(孙可6600万转会闹剧,只是这种体系坍塌的一个预兆。)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是期待恒大这个搅乱游戏规则的既得利益获得者,是如何借上市去戏耍更大的游戏规则。

在中超身价的巨大泡沫面前,比照一下日本那些当红球星登陆德甲的原始身价(香川寿司当初的德甲转会费才35万欧),你会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部分:该融合的,不仅仅是球员

在沃尔夫斯堡俱乐部办公室,员工吴一尘用微信向好友展示了最新办公环境:他和俱乐部国际拓展总监FELIXS毗邻而坐。在此前的报道版本中,他不小心充当了一把主角:他被俱乐部“辞退”了。

在解读小吴从张稀哲身边消失时,媒体普通认为这是俱乐部释放出让张稀哲离开的信号。事实上,从来没有一家欧洲俱乐部,会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来应 对某个外籍球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俱乐部此次让小吴转型,更多的是传递让张稀哲加速转型和融合的信号。这种行为本身,也体现了俱乐部对张稀哲的重视。

确实,有了小吴后,张稀哲诸多生活难题迎刃而解,但球场上的困境,却需要内向的张稀哲一步步去破解:在不少镜头中,经常会有队友用半生不熟的 中文招呼,张稀哲大多羞涩地一笑应之,错失了和队友语言交流的良机。而平常在大家呼朋引伴的时候,张稀哲只是安静地端坐一隅。反映在训练场上,则是他继续 延续国内安静而比较随性的特性。相对而言,欧洲球员会更具侵略性,会在场上大声地和同伴交流。两相比较,教练员当然会选择让自己更了解态度更积极的队员上 场。

在近期的报道中,黑金表示, “语言对张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知道这很难,但他必须试着说德语。他需要开始试着独立,能一个人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比如去超市购物,我们必须对他要求更多。”黑金的规劝,不乏诚恳和善意。

其实说到底,语言问题,只是中西方对职业足球的不同理解的一个侧面。其实对于目前的年轻人来说,所谓饮食、语言、业余生活等,和邵佳一、杨晨 那个年代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等的普及,基本让人感觉到地球村,想要融合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张稀哲的问题,更多融入异国文化的积极 程度与否。在国安,队友们已经理解张稀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他有些懒散但赛场上如老虎般的作风,但在沃尔夫斯堡,他需要融入的是球队的节奏和步点, 需要尽力展示自己。

客观地说,加盟初期面对困难准备不足,无缘上场的巨大落差,以及来自现实世界的诱惑,这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才是张稀哲最终半道而回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我们,需要重新需要我们,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态圈。

对于顶层设计者而言,如果说当年的所谓红山口会议是一种闭门造车的制度设计,那么发展到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失去控制的畸形的野蛮生长,尤其是球员的薪酬体系。以 张稀哲所在的1990-1995年这个正值当打的年龄层为例,由于恰逢国内足坛反腐、假球黑哨恒星的时候,从事足球的孩子遭遇环境性剧减。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醉心于所谓的国家队战略,而对各种游戏规则,包括内外援转会制度不闻不问,任由这种封闭式的发展及交易疯长,长此以往,给俱乐部造成沉 重的负荷,而年轻人的成长遭遇瓶颈。

对于球员来说,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是名利,荣誉,还是真正职业境界的提升。对于目前的年轻人来说,是在国内拿着高薪,在低水平的 循环中走完自己的职业过程,还是打破一切出去冒险,将自己的未来交给不定性的国际足球去撞得头破血流,牺牲的是自己的时间(其环境年龄也就10年左右)? 恐怕答案不言自明。无论是天赋、能力,还是职业素养,张稀哲无疑是国内球员中的佼佼者,但在个人能力以及驾驭比赛的能力上,张稀哲与比利时国脚德布劳内都 不在一个档次。而中国球员与五大联赛球员平均水平的差距,更要大于张稀哲与德布劳内的差距。

对于俱乐部来说,除了行政化手续的繁琐,北京国安还是努力营造了一个开明的形象。至今,国安俱乐部也创造了一项纪录:他们是 目前国内留洋球员最多的俱乐部。在涉及到留洋球员的条款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设置回购这个条款。这样做,一是解决了队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是为了给球迷一个 交代。相对来说,国内其他的俱乐部,不要说对球员的留洋梦想给予不遗余力地支持,反而桁架阻挠(比如为张琳芃标出添加转会费的恒大等,这是在恶心国际转会 制度吗?)。

对于媒体球迷而言,是否需要反思?在我们的球员在国外遍尝苦涩的时候,大家要不就是不闻不问,要不就是恶语相加,这也直接导致球员心理的巨大落差。

对于整体社会环境问题来说,所谓的从娃娃抓起,已经演变为国外豪门一个个的夏令营邀请函。而那些真正扎入基层,遵循足球发展规律,埋头踏实且持之以恒地坚持的,却几乎乏人问津。

反观日本J联赛,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范本。在球员出国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往往比较务实而理性。这种规范的大环境,确保了他们在水平和心里 上不会出现大的落差。不能一步登天,可以退而求其次:日本有大量球员在五大联赛效力,但他们有更多的球员在二流甚至三流联赛效力,形成了最为稳固的“金字 塔”模式。

当然关键还有理念性的区分:日本选手在选择留洋道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断后路,回到本国俱乐部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这种决绝的姿态,导致他们的队员大部分都会积极融入当地的环境,而且生生不息。

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球员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与真正的高水平完成接轨;中国足球也需要从娃娃抓起。操作张稀哲转会的经纪人托马斯的中方伙伴曾感慨,自己当初涉足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追求一个梦想,就是当年狼堡首席球探利特巴尔斯基曾跟他说的:足球要复兴,需要偶像,超级巨星。

在中国,偶像的力量将大大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如李娜至于网球,姚明对于篮球,刘翔林丹对于田径和羽毛球,中国足球,也迫切希望这种超级巨星的出现。

可能在张稀哲之后,中国的留洋潮会陷入短暂的低潮,但这种冷却,不会持续太久。等到下一次井喷的时候,将是中国足球复兴的开始。

加载中...